院士群体崛起引领新疆科技“向前冲”

2014年01月13日 09:17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有出现更多高端人才的土壤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新疆具有培养出两院院士的潜力,更拥有催生院士产生的宝贵研究资源。

    在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副处长张桂珍看来,新疆是世界范围内仅存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巨大“资源板块”,有着从事科学研究最广阔的舞台和学科发展最具潜力的空间。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历史悠久的民族医药资源、多民族聚居和长期封闭生活保留的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人类基因资源、储量巨大且独具特色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等,将会为这些领域未来院士的产生提供广泛的科学研究目标和天然实验场。

    谢国政亦认为,未来我区在生态、水资源和医学领域产生院士的可能性较大。

    的确,除去我区产生的这6位院士,学术研究和新疆密切相关的院士不在少数。

    这些院士中,有近一半从事地质领域研究,尤其是新疆区域性地质科学问题的研究。比如黄汲清、朱夏、李庆忠、田在艺等院士,都曾为油气资源勘查来新疆工作;“陆相生油”、“多期多层储油”理论,就是基于新疆石油资源调查而提出的;贾承造、孙龙德等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开发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是他们当选院士的重要业绩;宋叔和、关世聪、王恒升、杨起等院士都曾涉足新疆早期地质矿产研究;涂光炽、孙枢、肖序常、陈毓川等院士及其研究团队,长期持续开展新疆大地构造演化和金属矿产研究。

    “可以说,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产业发展,成就了一批院士的事业人生,而新疆水土光热开发和特色农业发展,铭记着多位院士的功绩。”张桂珍说。

    周立三、石玉林院士早期曾带队对新疆进行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在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特别是农业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奠基性的系列成果。钱正英、石玉林、王浩等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对新疆水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成果,为新疆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对院士成长也有重要影响。王小东院士,伊斯兰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完美结合的实践者,主创设计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成为新疆文化标志;吾守尔·斯拉木院士,计算机维哈柯语言文字处理技术的开拓者,对新疆多语种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我区近10年院士候选人遴选情况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院士后备人才并不丰厚。

    我区从参与院士增选工作至今,从各个途径向两院推荐院士候选人年均仅10余人。

    目前,我区现有院士数量居全国第22位,西部第6位。全国有7个省没有科学院院士,我区是其中之一。

    “这说明我们在科学理论系统化方面的薄弱,提醒我区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注重理论成果的产生。”谢国政说。

    如何打好“院士牌”,让更多创新型的科技领军人物为新疆大发展催生动力?

    张桂珍认为,要调动科技与教育双重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水平,为创新人才、包括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海量的基础教育支撑。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破除束缚人才成长、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和体制,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

    谢国政认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都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他告诉记者,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而新疆只有1.2%。

    “院士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要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发挥作用。”谢国政希望。

<<< 1 2 3 > >>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