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疆博物馆里有啥国宝级文物

2016年05月19日 12:53   来源:最后一公里

    《博物馆奇妙夜》够吸引人吧。对于博物馆里珍藏的那些神秘故事,大家都充满了好奇。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天,公里妹就带你走进新疆博物馆,看看这里馆藏的国宝级文物们……

  《最后一公里》(ID:MqMsMx)记者段清宇综合报道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现“千年前预言”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发现以来,它以其绚烂的色彩,激扬的文字,诡秘神奇的纹样和祥瑞的意蕴风格,长久地吸引着大众的探秘热情。

    时光倒流回1995年的10月,一支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来到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他们清理挖掘一个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无名男女合葬墓时,在一堆已经变得褐黄、几近腐烂的有机质文物之中,惊喜地发现了男主人色彩鲜艳的织锦护臂。

    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绣制而成,从右至左分别绣有孔雀、仙鹤、辟邪、夔龙和虎等祥禽瑞兽。图案以曲卷的织物蔓藤以及两蕾一花作间隔,花纹间分别用汉隶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整个织物质地厚实,图案纹样华丽流畅。

    “五星出东方”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某一时期内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中国”与现在的意义不同,指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说当五大行星共同出现于东方天空时,对中原有利。彩锦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五行学说,是汉代五行哲学思想兴盛在艺术创作中的典型表现。

    因在古代射礼、攻伐、丧葬等不同的场合,又由不同等级、尊卑身份的人使用,所以护膊的用料、形制、尺度、工巧精细程度等均有所区别和不同。考古学家表示,吉祥语文字和祥云、祥瑞花草、瑞兽、瑞禽组成一个上下宽约7.2厘米图案组合,沿经线方向重复循环;这种风格和题材的图案,在出土的汉锦中是首次出现。

    此外,该织锦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织造工艺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水平的代表作,昭示了此处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地位。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作为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彩绘天王踏鬼木俑2014年才首次向观众展出。该木俑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左卫张雄大将军墓,是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件,且出土时木俑保存完整。此类天王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天王全身施彩,斑斓如新。在天王的头上,没有戴战盔,而是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有一根红带,显得独具一格。

    天王身穿铠甲,左右胸部各配一块圆形绿色护镜。双肩有护臂,护臂呈虎头状,虎口中吐出了橘红色的菱格状内层护臂。天王铠甲是以大红为底色,上面绘有流云纹牡丹花绘,边缘还绘有鎏金边饰,整个铠甲尽显中原地区特色,富丽堂皇、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件天王俑虽然身着一身中原武将的服饰,但是不经意露出的裤腿和袖口,却是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西域文明和中原文明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亲密融合为一体,显得和谐而又自然。

    更令人惊奇的是,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用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就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

    沉睡四千年的“楼兰美女”

    俊俏的鹅蛋脸、披肩的栗色长发、挺直的鼻梁、长长的睫毛,足蹬毛皮靴、身披粗毛毡,手边拎着一只草篓……在经历了近4000年罗布泊风沙侵蚀后,“楼兰美女”如今正静静躺在自治区博物馆特制的恒温恒湿玻璃展柜中。

    1980年,中日两国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时,随行的考古学者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出口处发现了一处早期楼兰人的墓葬,墓主人为一中年妇女,其外形保存完好,容貌宛若酣睡,身高152厘米,O型血型,死亡年龄在40岁至45岁左右。

    作为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年代最早的干尸,“楼兰美女”到日本巡展时引起当地轰动,日本人为她做了复原头像,“楼兰美女”名字自此流传开来。虽然史书上没有对楼兰古代文明留下任何记载,但“楼兰美女”的发现,为楼兰古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楼兰美女”出土时脸部盖有一个外形如簸箕状的长扁筐,其筐下端一直延伸到胸部。筐上覆盖了一层厚约10厘米的干树枝,上面又压了一层10厘米厚的芦苇,芦苇上又压一层约10厘米厚的细干树枝,上面再压沙土。干尸头戴黑色尖顶毡帽,帽的一侧插有两根雁翎。上身用一块粗糙的毛布裹身,毛布在胸前交裹处用木别针别住,下身裹一件加工处理过的羊皮,脚上穿着一双毛皮外翻的皮靴,靴面和底用粗毛线缝接。根据这身穿着,足以看出畜牧业在古楼兰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考古学家将裹在干尸身上的羊皮碎片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做碳14测定,经检测,这具古尸的年代距今3880年左右。

    医学专家对“楼兰美女”的尸体解剖发现,其心、肝、肺、脾、膀胱、大小肠、子宫等内脏都有保存,只是变得干硬、萎缩。其头发尚有弹性。肺外形也可辨认,肺泡腔内有成堆的黑色尘粒。

    更令人惊奇的是,专家们在古尸的头发根部、眉毛等处发现了虱子和虱卵。虱子、虱卵的体形完整,在显微镜下还能清晰看到虱子的头、脚、吻齿和体外感觉毛等,在寄生虫史学上十分罕见,成为我国目前寄生学研究中保存最早的实物标本。

    “伏羲女娲”绢画 神话唤起远古新疆与祖国的共同记忆

    伏羲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在中国内地流传,至汉代,伏羲女娲神像在画像砖上出现最多。到了唐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古代墓葬中,也出现了大量伏羲女娲画像。更有意思的是,在吐鲁番发现的伏羲女娲像中,有一类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伏羲女娲的面部特征被描绘成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

    这一幅出土于阿斯塔那42号古墓的“伏羲女娲”绢画纵高214厘米、上横113厘米、下横88.5厘米。

    “伏羲女娲”绢画在墓室中大多是画面朝下,用木钉钉在墓顶上,有少数则是折叠好,摆在死者旁边。无论是汉妆还是胡风的伏羲女娲像,都是人首蛇身,一男一女,上有日行,下有月形,四周布满星辰。圆圈来象征月亮。画面周围有大小不等的圆圈来象征星辰。

    这些绢画构图完美,笔法简练,着色浓艳,从而表现了盛唐时期繁荣景象,是研究这个地区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在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中,既有汉人形象也有胡人形象,说明了西域少数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共同华夏始祖神的认可。

    新疆博物馆还馆藏了诸多的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珍贵文物,今天,公里妹就给你介绍到这里啦。是否还意犹未尽呢?那就去新疆博物馆吧,去近距离看看那些宝贝们。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