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的温暖·我的美好2016”

【第一书记风采】四年驻村情 一颗公仆心

——记乌鲁木齐市交通运输局驻乌鲁木齐县永丰乡下寺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兆祥

2017年01月05日 09:58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2015年年末,当得知乌鲁木齐市交通运输局驻永丰乡下寺村工作队即将离开的消息后,下寺村全体村民联名把一份沉甸甸的申请书递到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兆祥手里,希望这位连续4年任职的第一书记继续留下来。为了下寺村、为了全体村民,王兆祥毅然留了下来,继续他热爱的驻村事业。

    立足于“访” 建强基层党组织

    作为第一书记,从驻村一开始,王兆祥就带领工作队员扑下身子,走家串户,掌握下寺村的真实情况。他经常喜欢说:“来了,就是为村里办实事好事,有问题我们不怕,办法总比问题多。”

    下寺村过去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管理能力较弱。为迅速扭转村“两委”班子在工作中的“瘫痪”状态,王兆祥带领工作队成立临时党支部,明确职责分工,帮助村“两委”规范党员干部管理、财务公开、维稳值班、宗教事务管理等制度,健全完善村“两委”议事流程、工作职责,建立村“两委”班子值班、接待村民来访制度。

    组织健全了,制度完善了,王兆祥开始抓党员的学习,以“两学一做”为抓手,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同时,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四老”人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通过抓制度落实,抓集中培训教育,切实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王兆祥积极想办法,为下寺村新建了蔬菜配送中心,并修建了配套设施,使村集体增收6万元。他还利用交通运输行业优势,为下寺村投资承包了2辆出租车,邀请市客运统管办、市交通技校到村里开展培训,先后培训76名村民。4年中,工作队帮村集体增收共计20万元。

    有着40多年党龄的村民马丰奎说:“驻村干部教会了村干部和党员如何干好工作,如何服务群众,怎样更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现在村民有事没事就爱到村委会转转,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度比以前提高很多。

    着力于“惠” 多办好事实事

    作为第一书记,王兆祥坚持把帮助完善基础设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改变乡村面貌,夯实发展基础。

    下寺村一直存在“缺水”问题,“病根”是灌溉水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所致。王兆祥带领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对症下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协调市、县相关单位,先后筹集资金,修灌溉渠、建机耕道,铺管涵、建基础桥及水渠闸门,经过四年的持续努力,彻底觖决了全村1.3万亩耕地灌溉用水,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的局面。73岁的村民李奎德说:“以前浇水要扛上一块上百公斤重的大挡板把水截住,现在工作队给所有水渠上安装了新闸门,只需要动动阀门,就能把水引到自家田里,既方便又省力。”

    针对村内道路年久失修,路面极差的问题,王兆祥争取相关部门对村道路进行了改造并新铺设柏油路;修建8.84公里的南滩路,解决了乡村农牧民出行难的问题。工作队自筹资金对村委会阵地进行了全面整修,重新安装了护栏、大门,对村委会大院进行扩建,新建了停车场、安装了隔离带和23盏路灯,极大地改善了村委会的服务设施和办公环境。

    王兆祥还积极落实自治区村级惠民生项目,新修建机耕道9.5公里,实现了村里机耕道全部贯通。“以前从地里拉种的东西,都是土路,浇地时候漫出来的水,经常会把车轱辘陷在泥巴里。现在好了,可以放心走了。”村民李奎德高兴地说。

    落脚于“聚” 助推精准扶贫

    下寺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村里的贫困人口占有一定比例。作为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兆祥多次在村“两委”班子会议上提出,建设全面小康我们不能落下一个村民,一定要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王兆祥带领队员和村干部与贫困村民结对子交朋友,争取交通行业各单位在下寺村确立联系点,每逢节假日对特困家庭走访慰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

    2016年,王兆祥协调将下寺村13户贫困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村参加新农合比率、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了100%。四年来,王兆祥还为下寺村协调修建202套“两居”住房。工作队还为下寺村购置了2台马铃薯铺膜播种机、赠送2台搂膜机,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种植技术,为致富增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村党支部书记陈军说:“王书记就是我们农民想要的领导,我们联名把他留下来,因为他是我们全村的希望。”

    四年来,王兆祥在基层这个大舞台,立足实际,从村民需要出发,用心用情用力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自身的坚定执着,践行了一名驻村干部的勇毅担当,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衷心爱戴。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