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7日 10:48 来源:新疆日报
□ 沈雅屏
7月25日,在哈密召开的一场题为“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从30年前的哈密精神说起”的座谈会,把人们的视线又拉回了30年前的7月。当时,一场特大山洪导致9趟进疆列车的旅客滞留哈密。然而,在非同寻常的五天五夜里,1.2万人,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一个人中暑、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在赤日炎炎的时节,在只能容纳300人的铁路小站,这,不能不称为一项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哈密人民,正是崇德向善、团结奉献、大爱无疆的哈密精神。
岁月变迁,精神屹立,透视哈密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它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结合打造出的文明标杆和道德高地。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道德滋养。回首30年前的哈密,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数以万计的各族群众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处,他们所表现出的四海一家的大爱情怀、扶危济困的古道热肠、救苦救难的善行义举,令人动容、更令人自豪,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基因,这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一种伟大精神的孕育离不开历史的传承,更离不开时代的涵养。伟大的精神总是和伟大的时代相伴相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强劲地吹拂着神州大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让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春和景明,山清水秀。助人为乐、团结协作,以人为本、无私奉献,成为从执政者到普通公民的共同精神追求,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
为政之要,首在利民。面对摆在眼前的复杂、困难局面,当时的哈密地委、政府表现出了事不避难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以人为本的情怀。“铁路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凝聚和动员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一场齐心协力的全城总动员,奏响了一曲“众志成城渡难关”的时代交响。
人民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30年前,面对上万名铁路旅客的困难境遇,哈密各族群众没有事不关己,不闻不问;没有明哲保身,袖手旁观;更没有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而是充分发扬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精神。老妈妈队、老爷爷队、红领巾队、青年服务队……一个个自发组成的服务队伍,以朴素而实在的举动,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美好而真挚的情感,证明了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并不矛盾。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哈密精神的一个鲜明特色还体现在蕴含其中的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地谚语说:各民族都是一个瓜秧子上结出来的哈密瓜。在那一幕幕温馨的场景中,闪烁着的是一张张不分民族、不分年龄,同样友善、同样温暖的面庞。汉族的姐姐把回族的妹妹领回了家,维吾尔族大爷的哈密瓜、维吾尔族大嫂的白面馕给困顿中的各族旅客带去温暖关怀。哈密人民用自己无声的行动表达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意志和价值取向。
30年弹指一挥,但哈密精神却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还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特别是处于两个“三期叠加”时期的新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加严峻。我们回首哈密故事、重温哈密精神,就是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