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文惠卡”

2017年09月19日 09:39   来源:新疆网

    新疆网讯(记者梁淑芳报道)截至8月31日,根据乌鲁木齐市“文惠卡”组委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乌鲁木齐万张“文惠卡”申领总人数7853人,其中办卡5410人,带动文化市场消费超过140万元。

    9月18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文惠卡”组委会获悉,“文惠卡”6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已运行三个月。当前,“文惠卡”项目下演出场次共计近百场,观众突破上万人次,平均上座率高达八成以上。

    “文惠卡”改变了以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的服务方式,由过去财政补贴国有院团,改为直接补贴给市民,市民充值100元,政府补贴400元。市民对演出多了自主选择权利,而“文惠卡”市场的“大蛋糕”,各院团能分到多少,全靠各院团的演出水平。政府通过“惠民补贴”的形式,以达到促进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演出行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文惠卡”可消费演出内容有:传统戏曲、相声曲艺、国际舞蹈节、儿童剧等,老年人至学龄前幼童均有适合观看的演出。

    在观剧偏好方面,爱好音乐会的最多。根据分析资料显示,“文惠卡”注册会员中爱好音乐会的人占比23.8%,人数可达1283人。位居第二、第三的是话剧和舞蹈,可以看出观众对各项表演类型喜好分布比较均匀。

    在“文惠卡”注册会员总人数中,男性2312人,占总人数42.7%;女性3098人,占总人数57.3%。

    市文化局党组成员、调研员王宏伟说,在“文惠卡”会员中,女性占优势,进一步分析发现,18-40岁人数最多,共3080人,占总人数的56.9%,这也充分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女性更加注重文化需求了。

    根据数据,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到我市各年龄段、各个行业乃至不同性别的群体更倾心于哪种类型的演出,或者更希望能观看到什么规格的舞台演出。

    王宏伟说,本次数据的采集对于未来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文化市场的发展前景都有不可小觑的意义,成为了后期演出季安排的重要依据。

    【继续阅读】

    “文惠卡”给文化消费市场带来啥?

    两个多月的深耕细作,“文惠卡”为文化消费市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政府的助推下,又是如何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活力的?

    小卡片带动本地文化消费

    经统计,“文惠卡”的发放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带动乌鲁木齐市文化市场消费超过140万元。

    市民林萧是个相声迷,听相声是她工作之余重要的生活内容。“以往听相声每年要花掉1000多元,推出文惠卡后,在相声巴扎观看可以享受八折的折扣,为我省去一笔不小的开支。”林萧告诉记者,“文惠卡”名副其实,给她带来不少实惠。

    市民持“文惠卡”可以在看戏、看儿童剧、观演出、听音乐会等多类文化消费时享受折扣。

    乌鲁木齐“文惠卡”组委会工作人员徐娜介绍道,“文惠卡”受众范围比较广,会员年龄覆盖了老中青各年龄段,范围上全市各区县均有观众申领。

    徐娜说,目前“文惠卡”消费以剧场演出票为主,要想持续发力仍须“推陈出新”,即在内容上推出新品力作,吸引观众;服务上根据社会发展和消费习惯,提高服务效能。

    小卡片撬动文化市场能量

    “文惠卡”作为文化消费政策支撑平台的重要支点,有效撬动了市场的能量。

    市艺术剧院院长郭福建说,“文惠卡”的发行,让院团有了改变。为了守住补贴“蛋糕”,必须主动对接“需求端”,排演更多观众叫好点赞的优质剧目。

    为了在剧目上有吸引力,暑期时,市艺术剧院联合广东广西的剧团开展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暑期儿童剧季。

    “26场演出,每场上座率八成以上,有些剧目一票难求。”郭福建说。

    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团长王永立也很认同郭福建的说法。

    他说:“以前不太关注演出效果,演了就演了。有了文惠卡,再有这种想法就行不通了。你排演的戏观众不爱看,他就不会买你的票。”王永立说,这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好的竞争机制。

    郭福建补充说,从促进文化消费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国有和民间文艺团队竞争,往往有助于更多更快地传播文化消费信息,培养文化消费兴趣,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粉丝大量产生,其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文惠卡”的推出,在文化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观众重新走进剧场。而它背后更深的意义则是把文化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分配权交给观众,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成为了启动文化院团市场化改革的引擎。这项将文化惠民和培育文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的举措,既催生了文化市场的繁荣,燃起观众对文化产品的热情,也加速了文化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