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如诗的西部画卷

2017年10月12日 11:16   来源:新疆日报

  □海风

  不久前,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部小制作的影片,能和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纪录的大片《战狼2》《湄公河行动》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让新疆电影人深感骄傲。其实,近年来的新疆电影已在国内外收获了几十个大奖,其独特的风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新疆电影的魅力之一来自其独有的画面语言。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一种,画面的美感至关重要。新疆的雪山、荒漠、戈壁、松林给新疆电影人提供了与众不同的素材库。在电影《真爱》中,人们看到了金色的白桦林、素淡如水墨画的冬雪。《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一开始就是浩瀚无垠的黄色沙海,一条细细的墨色公路蜿蜒而行。而《生死罗布泊》中荒凉空寂的罗布泊画面带着与生俱来的沧桑感,让观众望之心撼。正是这些如诗如画,或苍凉壮美,或纯净如诗,或斑斓浓烈的画面语言,赋予了新疆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疆电影人的精心制作,更让这种独特之美格外耀眼。电影《真爱》中的多数画面在北疆的阿勒泰地区摄制,简直如一部风光大片,光是画面就让观众醉了。

  如果说独特的西部风光是新疆电影的“外包装”,那么,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与和谐则是新疆电影的“内核”。在新疆,多民族和谐共居,多种文化美美与共,彼此包容,相互欣赏。因此,热爱家乡的新疆电影人总是情不自禁地用电影呈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981年拍摄的电影《艾里甫与赛乃姆》,取材于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在讴歌坚贞爱情的同时,更让观众感受了热情浓烈的维吾尔族文化。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影片《鲜花》,讲述了一位哈萨克族女歌手的成长历程,影片最具魅力的恰是哈萨克族民间艺术阿依特斯。在《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那一场纳格拉鼓齐奏,气势夺人,深沉而热烈,让观众充分感受了这一古老民间乐器的魅力。许多内地观众说,看新疆电影,仿佛在感受色彩缤纷的新疆文化,古老、新奇、纯真如诗。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事实上不仅是绘画,几乎所有优秀的艺术创作,无一不自觉融入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新疆电影的灵魂。新疆电影不走商业片的路数,也少有大制作,却能在万众瞩目下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一点是讲好了“新疆故事”。《生死罗布泊》讲述了几位地质工作者,为了勘探钾盐矿,不顾个人生死,深入罗布泊腹地的故事。影片《大河》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代水利工作者,为治理塔里木河付出的努力。《真爱》讲述的是发生在阿勒泰青河县的真实故事:一位叫阿尼帕·阿力马洪的维吾尔族大妈,用深沉宽广的母爱,把来自多个民族的十几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感人故事。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的动人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南疆的许多乡村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影片讲述的正是当下新疆的故事。鲜明的时代特色,让观众很容易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其实,许多内地或国外观众之所以喜欢新疆电影,就是想通过影片了解这片遥远辽阔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人们的生活,新疆电影恰恰用精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既呈现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多彩丰饶和厚重,也展现出新疆的活力和现代化进程,让人们看到了新疆的美好和巨变。许多观众就是看了新疆电影,爱上了新疆,踏上了新疆之旅。

  当下,中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新疆题材被电影人誉为充满希望的“蓝海”。相信,新疆电影人更会在这片“蓝海”之中,扬帆远航,拍出高水准的新疆大片。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