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夯实基础谋长治】 草原牧医——达吾提·伙子巴依

2017年10月17日 16:17   来源:最后一公里

  【编前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疆人民砥砺奋进,改革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各地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9月20日起,《最后一公里》(ID:MqMsMx)开设喜迎党的十九大专栏“夯实基础谋长治”,展现基层各族群众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共同开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的新征程。10月16日推出《夯实基础谋长治| 草原牧医——达吾提·伙子巴依》。

   《最后一公里》(ID:MqMsMx)特派记者庞雪芳沙尼娅·革命哈孜昭苏报道

  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他们可能职业不同,经历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村级防疫员达吾提·伙子巴依就是这样的人,他扎根在大草原十七年,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

10月7日早上6时,邻村牧民打来电话,叫他过去给自家母牛做人工配种。

  睡梦中的昭苏县洪纳海乡乌鲁昆盖村,是被一阵摩托车的轰鸣声“叫醒”的。

  10月7日早上6时,已经降过入秋后首场雪的乌鲁昆盖村还笼罩在一片黑夜中,月光洒在路面上像铺上了一层霜,深秋的寒风吹在脸上像针刺一样生疼。寒风里,达吾提·伙子巴依打着寒颤,足足用了5分钟才将那辆已经骑了七年的摩托车发动起来。“打着了,不然走着去了。”达吾提说话的时候,嘴边是白白的哈气。

达吾提正为前去牧民家给母牛人工配种做准备。

  早上,邻村的牧民打来电话,说自家的母牛看着不太对劲,像是发情了,需要进行人工配种。挂了电话,达吾提打算过去看看。

往邻村牧民家出发的达吾提·伙子巴依。

  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被摩托车的轰鸣声盖住了。皎白的月光下,每一次拐弯和直行,人和车的影子不停变换着长短。这场景,17年中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6岁的达仁起得有点晚,他又一次没能在一早看到父亲达吾提。母亲阿依江已经准备好了早餐,但达仁不太想吃,他站在家门口向远望,期待着父亲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出现在拐角,最终他还是没有盼到父亲回来。

   从半小时到十分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洪纳海乡乌鲁昆盖村,是一个典型的牧业村,全村有398户村民,其中80%以放牧为生。作为乌鲁昆盖村的村级防疫员,达吾提总是一个人骑着摩托车,穿越冬窝子、夏草场……

  10月7日早上要去的是上洪纳海村村民阿克木江·阿克坦拜家。6公里的路程不算远,村里的道路硬化后,都是柏油马路,只十来分钟,达吾提就到了。

  “情况咋样?”

  “牛叫了一晚上,在院子里转来转去。”

  检查完母牛的情况,达吾提脱掉厚重的外套,挽起袖子,套上了一个一米来长的透明塑料手套。阿克木江事先已经将母牛的双腿绑好,防止母牛乱踢。

阿克木江·阿克坦拜家,达吾提准备为母牛进行人工配种工作。

  达吾提走到母牛的身后,把戴着手套的手伸进母牛的体内,从母牛直肠里掏出还未排泄的粪便。清理干净后,达吾提才不慌不忙地把液氮桶搬到屋内,将开水倒入铝制的饭盒,双手托着饭盒上下晃动,降降水温。看着水蒸气越来越淡,达吾提不时将食指放入饭盒,测试温度。“水温要在38℃至40℃之间。”达吾提说。

达吾提将冻精装入配种专用的针筒里,掀开衣服将针筒塞进自己的胸前保温。

  觉得差不多了,达吾提快速打开液氮桶,取出牛冻精,用手捂一会儿后,放入饭盒中。1、2、3……默数10秒,达吾提将冻精装入配种专用的针筒里,掀开衣服将针筒塞进自己的胸前保温,走出屋子。院子里,阿克木江牵着母牛,达吾提从衣服里掏出针筒,将冻精缓缓注入母牛的体内,整个人工配种工作用时不到十分钟。而2001年他第一次面对人工配种工作时,因为害怕被牛踢伤,足足耗费了半个多小时才完成。

达吾提从衣服里掏出针筒,将冻精缓缓注入母牛的体内。

  “牛的配种一般都是一到两次才能成功,回头我再来看看。”留下这句话,达吾提便迅速收拾东西往家赶。草场上的牛羊还等着打针呢。

   牧民的朋友

  出乌鲁昆盖村往南20余公里,就是巴勒克苏大草原。每年4月到7月、9月到11月,洪纳海乡的牧民会赶着牛、羊、马来这里放牧。达吾提要为其中30户牧民家的牛、羊、马打疫苗。洪纳海乡一共有10个村,9名村级防疫员,达吾提是乌鲁昆盖村的防疫员。

  作为乌鲁昆盖村的村级防疫员,达吾提扎根在大草原近17年,或提着他的药箱,或骑着那辆老旧的摩托车,奔波在村间小路、冬窝子、夏草场之间,为牧民的牲畜“把脉问诊”。

  1990年,乡里的兽医很少,仅有的兽医年龄也偏大,正好村里有几个牧业学校招生名额,18岁的达吾提就报名了。年轻的达吾提当了村级防疫员,从2001年一直干到现在。近17年来,他和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成了朋友。“对我来说,照顾好牧民的牲畜就是为人民服务。”达吾提说,自己的工作除了给牲畜配种就是防疫,没有光鲜的履历,也没有完成过高难度的手术,但能感觉到牧民对他这个党员的信任。

晨曦中工作着的达吾提。

  2013年12月15日,昭苏县早已被一片白雪覆盖。早上11时,达吾提的手机响了,30公里外的牧业区出现疫情,牲畜需要注射疫苗。挂了电话,达吾提立刻拿着医药箱和同事开车前往牧业区。冬天的道路十分难走,跋涉20公里后车子陷在雪地里走不动了,大家就换成步行,齐膝深的雪地里步履维艰,再换上牧民的马,又是两个小时。

  10月的乌鲁昆盖村已经降过入秋后的首场雪,深秋的寒风吹在脸上就像针刺一样生疼,在给邻居奴尔伙加家的牲畜打疫苗前,达吾提要准备针具,只一会他的双手就冻得通红。

  经过排查,牧业区6个帐篷中的1300多只羊都需要打疫苗。天气很冷,每打几针后注射器里的液体就会冻住,达吾提只能将注射器放入开水中浸泡,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疫苗注射……平时4个小时就能完成的量,两个人用了7个多小时。“别说麻木,真是冻得没有感觉了。”所有工作结束后回到家里,已过第二天凌晨4时,达吾提坐在火炉前,用被子捂了3个小时……

   跑一趟帮牧民赚了7000元

  达吾提每天都能接到至少十几、二十通牧民打来的电话,他的电话号码也成了牧民手机中的“常用联系人”。在很多的牧民心里,这个号码意味着“打一个电话,人就到”,而达吾提的出现,则代表着一种“安全感”。

  2016年6月的一天傍晚,初夏的巴勒克苏迎来了一场大雨,住在草原上的牧民门嘎·格什勒(音译)急得团团转。自家的一头母牛正在发情期,需要人工配种。当时,草原上没有防疫人员,门嘎担心母牛发情期过去,就没有小牛犊,这损失至少好几千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门嘎拨通了达吾提的电话。“下着雨、又是晚上,真怕他不来。”门嘎说。

接到电话的达吾提不敢耽误时间,骑着摩托车就往草场走。

  接到电话的达吾提不敢耽误时间,骑着摩托车就往草场走,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门嘎家,十来分钟完成了人工配种工作。后来,门嘎家的母牛产下一头小公牛,卖了7000多元。“我跑一趟,牧民能赚7000元,这就值。”达吾提说。

  门嘎家的牛是新疆褐牛。从2001年开始,乌鲁昆盖村开始推广品种改良计划,品质更好的新疆褐牛进入牧民家中。普通土牛产仔能卖三四千,褐牛则多出一倍的价钱,品质更好的更能卖到上万元。

完成人工配种工作后,达吾提要用酒精擦洗手臂消毒,擦洗手臂后达吾提正在靠着火炉取暖。

   牧民的想法变了

  10月8日早上8时,达吾提的妻子阿依江·巴依道乌列提正在准备早餐,刚端上热腾腾的奶茶,达吾提就被邻居叫去给羊打疫苗。

  以前,有的牲畜由于没有抗体,会在接种疫苗后变瘦,牧民没几个愿意让牲畜打疫苗的。达吾提家绝对不会出现牧民主动找上门这样的事。达吾提遇到很多“不愿意配合”的牧民,他一遍遍给牧民们讲防疫的重要性,但牧民也听不进去。“瘦了就卖不出好价钱了。”这是大多数牧民的想法。牧民阿克木·沙哈提是达吾提的好朋友,也时常帮着达吾提给牧民讲打疫苗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

忙碌一早上的达吾提总算可以坐下来吃早饭了,妻子阿依江·巴依道乌列提给他盛了一碗热腾腾的奶茶。

  2007年,阿克木亲眼看见多户牧民家的牲畜因未打疫苗患传染病致死,看着被掩埋的牲畜,牧民的想法开始有所转变。“牧民想通了,瘦一点还可以养肥,但是牛羊死了损失就大了。”阿克木说。打那以后,每年疫苗接种时间未到,牧民们就早早地打电话“预约”疫苗接种时间。

  洪纳海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安尼瓦·居马丁说,与十年前相比,现在洪纳海乡在巴勒克苏草场的牲畜数量有所减少,一方面是出于保护草场的要求,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牧民想通了脑袋里的“问题”。“同样是养,牧民自然也愿意更科学养,这样收益才能更高。”安尼瓦说。

   有鱼的水有水的鱼

  在哈萨克语里,“巴勒克苏”的意思是“有鱼的水”,特克斯河、阿合牙孜河流经这里,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对于有着10年党龄的达吾提来说,他是一条鱼,广袤草原上的牧民正是他的源头活水。

在昭苏县洪纳海乡乌鲁昆盖村巴勒克苏大草原,村级防疫员达吾提·伙子巴依正在准备给牲畜打疫苗。

  从2001年担任村级防疫员开始,达吾提每次都是背着20多公斤重的液氮桶往返于牧业区和家之间。近17年来,有不少畜牧养殖合作社找到达吾提请他去上班,最后都被他拒绝了。也不是没有动摇过,只是每次帮助牧民解决了问题,听到他们说一声“谢谢”,就让他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每到牲畜打疫苗的时候,草场上的牧民都会来帮忙,这也让达吾提的工作变得轻松一些。

  每当有人问达吾提:“你工资那么低,干的活还那么多,起早贪黑的图什么。”达吾提总是一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工作职责就是要解决牧民的困难。他们需要我的时候,就得能找到我。”

   我们现在这个“家”

  工作上占用的时间多了,顾家的时间越来越少。2004年,三岁的女儿感冒发烧,舍不得坐车的阿依江独自背着女儿走了一个多小时到县医院;2007年家里盖房,建筑材料不够,阿依江借了一辆自行车,一个人将六袋水泥扛回家;2011年儿子出生,羊水破了的阿依江被邻居送到了医院,等到达吾提赶来时,阿依江已经进了产房……

  从1999年结婚到现在,妻子阿依江没有因为达吾提的工作埋怨过一句。“这是尊重他的一种方式。”阿依江说。

忙碌了一早的达吾提终于有时间在家里呆一会了。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吃午饭、聊聊天。

  女儿热米拉放假时,偶尔会跟着达吾提一起去牧区,帮父亲拿衣服,远远地看着父亲、陪着父亲。从小到大,父女俩很少有时间独处,但热米拉却不会因此生气。“我爸和我妈配合得很好,所以才有我们现在这个家。”热米拉说。

休息时,达吾提会和牧民一起弹着冬不拉,唱起哈萨克族民歌。

  达吾提家离乌鲁昆盖村村委会很近,拐个弯就到,他是这里的“常客”。工作不忙的时候,党员达吾提就会到村委会去学习,也会给牧民讲讲惠民政策。听说牧民有心里话要倾诉,达吾提作为县政协委员,常常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

  早几年,除了主路,乌鲁昆盖村里的小路都是土路,开春时泥泞难走。连续几年,在昭苏县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不断提出关于维修乡村道路的事情,其中就包括达吾提。

  2017年年初,乌鲁昆盖村的道路开修,目前已经完成了8公里的道路硬化,现在村里都是柏油马路。今年,乌鲁昆盖村还申请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经费,达吾提反映的增设垃圾箱、上下水等问题预计2018年就会逐步解决。

  工作结束后,达吾提喜欢在草场上逛逛,对巴勒克苏大草原他再熟悉不过了。在乌鲁昆盖村当防疫员的近17年中,牧民搬草场,他就搬办公室,这片草原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

  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巴勒克苏大草原上,达吾提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在夕阳下渐行渐远。这是一天最放松的时候,达吾提唱起了一首哈萨克语民歌《我的亲戚》。歌词大意是:我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一起过上好日子,不常常见面互相想念,要离别时舍不得……

[责任编辑:何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