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智慧:手机进校园 是“堵”还是“疏”?】系列报道三

“手机瘾”得从根上治

2017年11月04日 12:16   来源:天山网原创

  开栏语:近期,一条微博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中,某校老师将没收的学生手机集中“销毁”——用榔头砸、暴力破坏或将手机直接扔进水中。视频发布后,网友对该事件进行热烈讨论,大多数网友认为学校处理方式太过极端,但也有网友表示,学校所为是迫不得已。

  针对这一话题,天山网推出【校园管理智慧:手机进校园 是“堵”还是“疏”?】系列报道,通过采访了解乌鲁木齐市各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及老师对“手机进校园”的看法,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屡禁不止”的现象,校方或家长有什么高招。今日推出第三篇《“手机瘾”得从根上治》

走在路上,也放不下手中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摄影报道)在学校,老师可以监督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可回到家,孩子的“手机瘾”说犯就犯。给,怕孩子沉迷游戏影响学业;不给,会激化矛盾,让孩子对手机愈加好奇。

  手机,成为家长一块“一碰就痛”的伤。今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春霞告诉你,治病得从“根”上医。

  凭啥你能玩我就不能玩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是乌鲁木齐市民杨芸家中最难念的“经”。

  杨芸的孩子今年上初二,对于给孩子买手机,杨芸现在“悔不当初”。

  “孩子刚上初二没多久,就老给我说想买个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同学联系……”杨芸说,经不住儿子软磨硬泡,最终这手机还是买了,但他和儿子约法三章,周一到周五不可以带手机去学校,周末可以使用。

  “上课期间,孩子的手机是我们保管,每天写完作业,给他玩半个小时就收走。但是周末,我们控制不了……”杨芸说,平时自己和爱人工作较忙,和孩子沟通的时间较少,周末在家休息,三个人抱着三台手机成了常态。

  因为手机,杨芸和儿子聊了很多次,可每次儿子的一句“凭啥你能玩我就不能玩”,堵得杨芸无话可说。

  “我们当家长的肯定也有问题,对手机的依赖性太强,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杨芸反省着自己。

  杨芸表示,她其实并不反对孩子使用手机,而是怕孩子不正确使用手机,误入歧途。

  “其实手机对孩子们来说,虽有诱惑,但也不是没有好处。”杨芸说,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网课和学习资料,孩子在家通过手机和网络就可以获取知识。

  杨芸说:“只要我们能引导好孩子把手机用在正途上,手机对孩子来说,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班里的同学都有手机,我没有会感觉很不‘现代’”“我们能从手机里获取很多信息”“手机可以听歌、打游戏、聊天,简直是‘休闲神器’”“家长天天抱着手机,我没事干的时候也只能玩手机”……采访中,孩子们说着他们喜欢手机的原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手机瘾”得从根上治

  11月3日,记者就学生沉迷于手机的问题,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业务主任、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徐春霞。针对孩子的“手机瘾”,徐春霞给出了科学建议。

  徐春霞表示,孩子沉迷于手机是各个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社会的大环境。手机在现代生活中为公众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今后,手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无法脱离手机是现实,孩子作为社会个体,对于手机也有强烈需求。

  在学校中,“你有,我也要有”的心态可能会让孩子之间形成攀比,这可能是学生想拥有一部手机的原因。而在家庭当中,父母天天抱着手机,孩子有样学样,也会对手机产生依赖。

  孩子们年纪尚小,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会导致他们沉迷于手机强大的功能当中,无法自拔。

  “所以戒除‘手机瘾’得从根上下手。”徐春霞说,现在一些手机已经具备“学生模式”的功能,这值得推崇。

  徐春霞表示,现在大部分学校对手机的管理比较到位,学校的大环境是好的,但是同学之间的攀比之风还是需要警惕,学校老师需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发现孩子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时,老师也要注意处理方式,要以说服教育与引导为主,不可粗暴处理。

  在家庭的小环境当中,徐春霞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首先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作为榜样,家长本身要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多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一本书,一起去参加有意义的户外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开。

  另外,家长也应当培养孩子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手机的利弊,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使用手机,不要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侵害。这一点,父母和老师尤其要进行监督与引导。

  家长还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在完成课业后,规定的时间内,孩子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娱乐。要让孩子把手机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控制自己的枷锁,要“拿的起,放得下”。

  “戒除‘手机瘾’,重点在坚持与彼此间的支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与家长合力的帮助。”徐春霞说。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