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用文明续写昌盛吉祥

2017年11月18日 19:15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这是全国城市的综合性最高荣誉,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11月17日,昌吉市正式入选县级“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榜单,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指引下,昌吉市以文明筑就城市之魂,用文明为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强大正能量。

  创城让生活更美好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昌吉市紧紧围绕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战略思考、宏观谋划、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作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心愿和自觉行动,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让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市民越来越感到幸福。

  滨湖河中央公园,昌吉市的城市封面。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商业用地。但为了百姓的幸福,市委、政府果断收回地块,投入数亿元资金,如期建成今天的昌吉一景。

  让市民惬意与自豪的,还有交通、教育等各类社会保障。

  昌吉市在全疆率先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油路,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智能IC卡、通用月票IC卡城乡通用,免费乘车优惠待遇城乡老人同享。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疆首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高中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免费施行;市民免费健康体检每年一次,医保、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100%和99.7%。

  短短三年间,改造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25个,4万余名群众喜迁安居富民房、保障性住房。“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困难群众得到精准帮扶,全部脱贫。

  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5040元,医疗救助上限由3000元提高到3万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四位一体”便民服务网络遍布城乡,“15分钟”便民医疗、健身、娱乐、购物、家政服务优质高效。城管、医疗、社保、商业等智慧城市的建设,使老百姓生活更加便捷,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人均住房面积、天然气入户率、集中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回望“十二五”,昌吉市通过专题调研、走访座谈、建立平台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上请下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活动。将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推行民生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一大批民生项目的实施真正成为了民心工程。

  “每年承诺并全面完成十大惠民实事、全民免费健康体检、‘零就业’家庭实现24小时动态清零、1万余户安居富民房、保障性住房惠及百姓……”昌吉市坚持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改善,五年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135.8亿元。就业、养老、医疗、低保、教育、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工程的全面提升,极大地贴近了民心,赢得了民心,让老百姓过得更舒心了。

  创城让家园换新貌

  文明城市必须要有经济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治理能力。

  自创城以来,昌吉市确定了新疆“美食文化之都,宜居创业之城”的城市形象定位,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知名度和城乡群众的幸福基础,努力建设一座记得住“乡愁”的现代新城,为城铸魂。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80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0.3%。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管网、保障性住房、安居富民等暖民心工程有序实施,14个棚户区、13个城中村、25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顺利完成,城市焕发新的活力。滨湖河中央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休闲场所和街头游园建成开放,街景改造、“双违”整治等城乡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成效明显。

  乌昌界河位于头屯河的西岸,过去,这里汇集了屯河水泥厂等87家企业、26个砂场和526户居民,烟尘飞扬,垃圾遍地,是昌吉市区主要的污染来源地。

  2012年以来,昌吉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实施“工业进园区”行动,并拆除违法建筑,关停污染企业,让一个集“一湖、两带、九大主题公园”于一体的综合整治景观工程一步步走来,一场以“两清两美一绿”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美丽中国、洁净新疆“昌吉样板”为目标的革命性战役随之打响。

  依托“一区三园”,以特变电工、蓝山屯河、天山生物、天山面粉、中疆物流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企业,发挥产业集聚、高端引领效应,催生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现代服务等主导产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走在昌吉市城区,市民出门离家不到15分钟就会看到一处小游园。如今,昌吉市已建成风格迥异的特色小游园60余个,这些街头小游园逐步完善该市公共绿地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多点布局、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格局,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量,还提升了城市品位。

  相对城南新区,昌吉市北部老城区人口多、基础设施差、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少。在听取相关民意后,市委反复调研决策,一座占地398亩、兼具娱乐休憩及儿童体验功能的公园于一年后建成开放。此后,昌吉体育场和4个城区户外公共运动场相继新建,学校的运动场也免费向市民开放。

  在让市民参与决策的同时,昌吉市还搭建全民创建平台,让“讲文明、树新风”不断内化为自觉行动。

  借助公民道德建设月、道德讲堂、星光讲坛、市民夜校、彩色周末、阿肯弹唱、邻居节、市民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昌吉市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

  依托“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和发声亮剑等活动,市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汇成城市的血脉,流淌在每个人心中。

  创城让人人学雷锋

  “大美昌吉,道德高地”。走进昌吉市,所听到的是昌吉好人一个个平凡的感人故事,敬业奉献模范张新昌、诚实守信模范陈韦刚、见义勇为模范李茂年、助人为乐模范张岩……短短几年,在这片热土上感动中国的昌吉凡人善举不断涌现。

  佃坝镇土梁村,昌吉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巍峨耸立。这里长眠着55位烈士、老红军和因公牺牲人员。他们或为剿匪捐躯,或为保护国家财产而死,或为救助他人遇难……这种固化于心的感恩、担当、博爱、超越等品格一路传承,并历经反复凝炼与升华,构成了昌吉市人文精神的核心。

  园丁社区居民吴桂莲靠打零工挣钱,十四年坚守,用无私母爱帮助儿童福利院抚养12名脑瘫儿童。

  企业职工王志刚从1983年起,先后独自抚养9名孤残儿童,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人。

  街道干部张岩心系困难群众,常年坚持业余时间募集衣服鞋子等物品,先后向贫困地区寄出“爱心包裹”几百件。

  身患13种疾病的癌症患者苏玉琴,乐观坚韧,37年来带领社区爱心志愿团队帮助各族特困群众985人次,捐赠学习生活用品3万多件,她倡导建立的“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每天都在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爱心涌动的昌吉市,总是不断给人以温暖,也澎湃着永远的希望。在榜样的感召和激励下,全市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正在构建道德高地。

  多年来,昌吉市围绕“立德”,扎实开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举办的“公民道德建设月”系列活动,举办“道德讲堂”活动1200余场次,组织道德模范走基层巡回宣讲360余场次;围绕“尚德”,积极参与新疆文明网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最美新疆人”活动,24人入选“最美新疆人”。通过开展“花儿昌吉 最美昌吉人”系列评选,推荐评选“最美德行少年”“最美环卫工人”等15类150名最美昌吉人;围绕“弘德”,精心打造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1个,主题公园、游园4个;围绕“润德”,建立关爱和帮扶道德典型的长效机制,1名道德模范被推荐为市人大代表;围绕“载德”,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通过送书籍、送电影、送文化、送文明常识进工地活动,极大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将每月20日确定为全市社会公益日。以践行友善为主要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扶贫帮困、关爱社会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展开。共开展“文明从脚下起步”交通文明劝导、“清洁昌吉、美化家园”六乱治理、“我在你身边”爱心传递、“爱心车队”志愿服务等接地气、贴近百姓的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场次。举办“我是志愿者”大型招募活动,组建“艾德莱斯”“爱心车队”等各类品牌志愿服务团队167个,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402个,注册志愿者3.58万余人,实现了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多元化、全民化、品牌化。

  如今,走进全市每一个社区,不论春夏秋冬,都能看见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市区每个交通路口,都有“红袖标”交通劝导员手拿小旗,劝导行人文明出行。他们像一股股暖流注入全城大街小巷,汇聚起一片红色的海洋,成为这座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昌吉,一个用文明续写昌盛吉祥的地方。(辛文明)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