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案例】有技傍身通富路

——记自治区纪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苏鲁克村“访惠聚”工作队 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11月27日 17:24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自治区纪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苏鲁克村“访惠聚”工作队把整村脱贫攻坚作为驻村工作重要任务,通过产业项目扶贫、技术技能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组合手段综合施策,因人因户施策,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扶持;以扶贫项目促产业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工作队、村民、企业三方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以教技术转思想、劳务输出扩宽致富渠道促脱贫增收,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深入。

  搞项目 发展特色带民富

  苏鲁克村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经济结构单一,人均耕地少,农民在土地上能做的文章有限。为调整整体经济结构,改变靠天吃饭现状,工作队多方协调、搭建平台,成立新疆畜牧科学院阿克陶工作站、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驴产业产、学、研一体的院企合作技术精准扶贫示范基地。

  基地占地面积1550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是以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设施农业开发为主要方向,集饲料种植、毛驴养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畜养毛驴1300余头,其中265头定向分发给苏鲁克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立体养殖模式,与阿克陶县“老驴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驴产品开发合作意向,开发成品驴市场,实现扶贫资金循环,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

  工作队队长木辉提 · 对山说:“养殖基地的合作社模式,为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加快脱贫步伐提供了新动力,也为该村甚至周边地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大合作 力尽其用聚财富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逐步摸透村情社情,了解到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们为了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不能去城镇务工。

  为此,工作队与克州三晋源土布文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公司出资,开展脚踏木板织布机培训,提供纺织器械和生产原料,形成“公司+农户”“散织布、统收购”的生产模式,村委会和工作队负责组织生产管理,实现本村妇女足不出户创业和就业。工作队算了一笔账,一条老粗布大床单售价100元,按照三天织一条床单计算,一人一年可以为家里增收1万元左右。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得村里越来越多的大姑娘小媳妇前来拜师学艺,就连邻村的姐妹们也都慕名来学习织布,赋闲在家的妇女成为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力军。目前,全村已有92名妇女从事手工织布,全年增收100多万元。

  村民麦热木古丽 · 塔西说:“现在有了纺织创收渠道,我在家就能增加收入,也撑起我们家里的半边天。”

  转思想 广阔天地多创收

  “劳务输出,是我们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工作队队员们说:“让更多群众有一技之长,才能让他们有致富激情和信心,进而转变思想、脱贫致富,这样苏鲁克村的明天才会变得更加富裕美好。”

  有了让村民学技能、提激情、树信心、转思想的思路,工作队一方面利用“农牧民夜校”开展“心在一起 · 真诚沟通”为主题的扶贫谈心活动,通过思想扶贫,增加村民致富信心,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念。每名工作队员与有致富愿望、愿意勤劳致富的村民结对扶持,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让村民看到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树立坚定致富信心。另一方面,工作队对没法子、没路子、劳动力富余的家庭登记造册,与多家企业和当地人社部门对接,共同探索符合本地村情、民情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以拓宽村民致富技能,注入劳务输出的动力,提高村民外出务工的激情。群众有了技能和动力,工作队联系北疆、内地企业,为村民“牵线搭桥”,分批次组织群众外出务工致富,劳务输出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

  在工作队的组织下,苏鲁克村第三批120余名劳务输出人员踏上远赴北疆的务工增收之路。村民阿迪力江 · 艾力夫妻二人就是培训后的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现在夫妻俩人每月可以领到6000多元工资,一年下来有7万元的收入。他们高兴地说:“感谢工作队搭建的致富平台,帮助我们增收致富!”

  工作队队长木辉提 · 对山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这一套既有‘短平快’又有‘利长远’的脱贫攻坚‘组合拳’,实打实地打在‘贫困’身上,到2019年就能让我们村民全脱贫,成为小康村。”

[责任编辑:权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