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宣讲达人】边境线上的“红色家园故事”(图)

——记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镇阿勒喀别克村“草根宣讲员”胡尔曼别克 · 萨海

2017年11月28日 16:10   来源:天山网原创

面对面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天山网讯  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阿勒喀别克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牧业村,全村共有153户、531人,村民分散居住在中哈边境一线6个片区11个点上,世代为国戍边的牧民群众形象地把这里称作边境“岗哨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无论走到哪儿,都是脏乱差……自从来了工作队,挖井栽树忙不停,拉电装灯建阵地,如今再看咱们村,大家成了城里人......”村民听到这里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且发自内心地笑出声来。这是10月1日升国旗集中宣讲时,村里的“草根宣讲员”胡尔曼别克 · 萨海用冬不拉在国旗下向村民宣讲的场景。

  用亲身经历讲述新变化

  “大家平时都把阿勒喀别克村叫作‘七户’,可真正知道‘七户’由来和发展的人却很少!咱们村以前地处沙漠,耕地、草场少得可怜。当时的公社党委在额尔齐斯河沿线划出了一块地方,让我们搬迁。穷家难舍啊!况且新址除了平坦的戈壁滩啥也没有,当时许多群众都有顾虑,共产党员、村干部要带好头,我、村长等七户人家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后来‘七户’这个地名就沿用到了今天……”在农牧民夜校课堂上,64岁胡尔曼别克讲述着阿勒喀别克村定居之路。

  “党和政府给我们开垦土地、发放牲畜,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最初的七户人家慢慢发展到如今定居过着幸福生活的四十多户人家……”

  异地搬迁的村民杰恩斯汗 · 达列力汗听完后,感慨地说:“父辈们一直生活在边境的牧区,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住进了安居富民房,有了土地和草场,孩子们在村里就可以上幼儿园,可以接受好的教育,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用小帐本讲述党的好政策

  “我不讲理论政策和大道理,就讲讲自己家里的事,给大家算一笔家庭账……”在国旗下、在百姓家中、在田间地头,会计出身的胡尔曼别克经常会给村民“算账”。

  “别人家里都是五朵金花,我家里是五个‘和尚’,5个儿子结婚要房子、彩礼,就是把家里的牛、羊全卖掉也不够!多亏党的惠民政策,把各类培训送到了家门口,没有花一分钱,5个儿子都掌握了一门手艺,发展养殖、搞电焊、特色种植、渔业、演艺,个个通过勤劳的双手致了富。2个孩子还享受了异地搬迁政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院落、棚圈、暖气都是现成的,连电灯泡都不用买。党的惠民政策就是好!”每当给村民讲起家里这些事,胡尔曼别克都会流下激动地泪水。

  “以前让我最头疼、最不懂事的小儿子阿孜木别克,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培养下,经常在乡村文化大舞台上表演节目,现在是乡里小有名气的文化能人,小子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胡尔曼别克又掰着指头给大家算账了:自己每个月有486元“工资”,还有农村合作医疗;大儿子当上了村民小组长,每个月有千元收入;二儿子的电焊铺收入也不错,生活的都很滋润……党的政策“贾克斯”!

  用宣讲教育群众感党恩

  “林带新种绿油油、渠道新铺顺溜溜、公路新修黑黝黝、路灯新竖亮堂堂、院落新垒齐整整、阵地新建真漂亮!多方齐心共把脉、定居路上换新颜、庭院经济搞起来、风情演绎农家乐、致富路上同努力、共建美好新家园……”老人弹起手中冬不拉,歌唱如今美好幸福生活,歌唱农牧民群众发自内心感谢党的恩情。

  从幼儿园、新阵地、富民房到柏油路、路灯、庭院美化、牧家乐和特色小村,老党员讲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将来我们村还要建立牧业社区,牛羊集中牧放,年轻人参与旅游转移增收,还要开发鱼塘养鱼、鸭、鹅等,种植果树开设牧家乐,在靠近白沙湖5A级景区一带打造民俗风情一条街,增加大家的收入。”他经常会站在国旗下,用自己熟悉的冬不拉乐器歌唱阿勒喀别克村的今天与明天。

  今天,在美丽的阿勒喀别克村新村里,有好多个像胡尔曼别克一样优秀的宣讲员,通过“小而精”“短平快”的方式,在国旗下、在会议上、在田间地头、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老百姓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政策和理论,感受乡村变化,感谢党的恩情。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