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课堂”受到各族青少年欢迎(图)

2017年12月01日 12:09   来源:新疆经济报

近日,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在自治区博物馆参加“丝路国韵”古典诗词吟唱会。(图片由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10月4日,乌鲁木齐市的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在自治区博物馆学做玉兔灯笼。(图片由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迎春报道)如何培养各族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近两年,新疆各级各地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形式,为各族青少年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课堂”,不断强化他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堂”让传统文化润心田

  11月26日,乌鲁木齐市第16小学三年级(2)班的买尔旦·买合苏提和妈妈一起来到了自治区博物馆。走进大门,她拉着妈妈的手,急不可耐地来到展柜前,再次欣赏那件从吐鲁番市境内出土的剪纸文物。

  买尔旦·买合苏提为何对这件剪纸文物这么感兴趣?原来,今年春节期间,自治区博物馆举办了“剪出年味,贴出喜庆”手工剪窗花“第二课堂”活动,买尔旦·买合苏提和不少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那天,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下,她学会了剪窗花并喜欢上了剪纸。现在,她已经会剪菊花、牡丹等10多种花卉的窗花。欣赏着自治区博物馆里古老的剪纸,买尔旦·买合苏提高兴地对妈妈说:“以前我不知道剪纸是什么,现在不但知道剪纸是中国的文化精粹,我也能剪出漂亮的窗花点缀生活,收获很大呀。”这正是自治区博物馆针对广大各族青少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验教育活动的结果。

  “党的十八以后,我们博物馆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针对青少年不断加大开展体验性教育活动力度。过去,我们每年开展体验性教育活动只有10多次,现在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已经增加到了58次,一半以上的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11月28日,自治区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何小雪对记者说。

  据何小雪介绍,今年,自治区博物馆举办的《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器、玉器珍品展》《指尖炫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展后,该馆工作人员组织各族青少年进行玉文化知识抢答,并教他们学习织布技艺和如何制作泥塑等,让他们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各种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很多新的认知。

  每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是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最忙碌,也是很多青少年感到最有意思的时候。走进博物馆,他们聆听讲解员讲述着中国传统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一边参观文物,一边了解古代新疆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吃什么样的饺子,再动手制作一个灯笼和鸡的泥塑,亲身体验和感受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

  “在自治区博物馆我们学到了很多学校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这让我们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感到自豪。”11月28日,乌鲁木齐市第55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李荫楠说。

   让优秀传统文化花开天山南北

  不只是自治区博物馆,全疆各级各地博物馆都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各种展览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疆遍地开花。

  今年初,首都博物馆主办的《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在哈密、吐鲁番、石河子等全疆各地州、县(市)进行巡展。每到一地,各地博物馆都与首都博物馆主动取得联系并密切配合,分别举办各种形式、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11月28日,吐鲁番市高昌区第7小学二年级(2)班学生刘晓悦说:“在‘第二课堂’里,我学会了用纸盒子叠长城和苏公塔,并在上面写上‘我爱祖国,我爱新疆’的字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哈密市博物馆等纷纷走进校园,结合当地各民族民俗文化,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和宣讲活动,让各族青少年懂得了只有尊重差异,学会包容和借鉴,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的道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疆各级各地博物馆一共有500多名“小小讲解员”,年龄大都在9至12岁,通过普通话练习、形体训练、陈列讲解等内容的“第二课堂”培训,这些“小小讲解员”每个月参加当地博物馆2至3次的讲解,成为各级各地博物馆讲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可爱和活跃的身影。

  “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培养各族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五个认同’,近两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借助我区将博物馆参观列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契机,与乌市各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与全疆各级各地博物馆形成联动,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将博物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何小雪很有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