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经贸投资论坛在京举行

2017年12月05日 11:44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4日讯(记者 苏琳)12月4日,“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经贸投资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全国工商联、对外友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交通银行、恒丰银行等单位代表,贝宁、佛得角、南非、乌干达、肯尼亚、摩洛哥等驻华使节代表,以及中非民间商会会员企业代表近300人出席。

12月4日,“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经贸投资论坛”在京举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会议围绕“政策导航”、“商汇未来”、“非洲机遇”、“金融助力”和“法律/安保”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对话。

  中非民间商会会长汪力成告诉记者,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尤其是与东、西、中部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同,要促使中非企业间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动与合作,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他说,企业家是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主体,是推动中非友谊、民间交流的使者。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中国政府领导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抓住非洲市场的发展机遇,为非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活力;另一方面,在非洲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将不断贡献自身的力量。他坦言,中非商会要帮助中国企业告别“单打独斗”,联合起来“做大事”,要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希望通过商会的中枢作用,将两地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力量聚合起来,携手并进,形成中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中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非民间商会会长汪力成表示,中非商会要帮助中国企业告别“单打独斗”,联合起来“做大事”,要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非洲54个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新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虽然,当前非洲大部分国家还处于发展中、不发达、甚至最贫困的阶段,但对中国企业而言,也意味着现实的商业空间与巨大的发展空间。 要使非洲不发达国家真正富强起来,最有效地方法就是“授人予渔”。”汪力成认为,“授人予渔”需要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遵循市场化的原则,用投资输出、技术输出、产业输出、管理输出、文化输出以及“你来我往”的方法,与非洲人民共同创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他表示,中非商会可以成为其中重要的“推手”和“平台”,帮助中国企业有序、低风险地走进非洲,把握非洲的发展机遇;在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在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同时,为中非人民带来福祉。

  记者了解到,会上,中非民间商会与中非发展基金、贝宁驻华大使馆、中非人民友好协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北京市怀柔区投资促进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和备忘录。中非民间商会启动了“海外安保救援机制”。

  记者了解,中非民间商会是在中央统战部、商务部、全国工商联等单位的支持和领导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筹组商会。成立11年来,中非商会接待35个非洲国家100多个访华团,组织出访36个非洲国家;秉承“文化先行、义利兼顾、合作共赢”理念,以中非基金、深圳能源、华坚集团等为代表的500多会员企业, 在51个国家开展业务、在36个国家投资,直接聘用7万多名当地员工,带动150万人就业;优化服务模式,提供政府事务、国际联络、信息资讯、投资融资支持。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