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律师:不懈探索努力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2017年12月07日 21:07   来源:天山网原创

  编者按:近日,新疆召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未来,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将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式、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近年来,新疆的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人才辈出,他们中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公证员、全国优秀法律援助律师等等。为落实自治区的部署,他们也给自己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天山网以“我眼中的公共法律服务”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第二篇《法律援助律师:不懈探索努力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工作中的陈贤。

  天山网讯(记者王娜 实习生宁静 通讯员白雪晴摄影报道)一谈及“打官司”,人们通常会想到寻求律师帮助,然而过高的咨询费、代理费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把法律援助纳入民生工程,逐年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多的贫弱群众从中受益。

  新时代,如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新疆的法律援助律师正不懈探索和努力。

  在法律援助的路上走下去

  12月3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市法律援助中心停留的一个小时内,办公室的咨询电话就没停过,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申请法律援助的群众也是络绎不绝。

  每天,这里都有社会律师和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坐班,为群众免费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每周三是新疆博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文忠坐班的日子。

  文忠当律师已经22年,积极为各族群众维权,曾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他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以集体诉讼居多,曾经一起案件竟涉及174名当事人。这类案件格外考验律师的责任心、耐心和智慧。

  2016年春节前夕,文忠接手一起劳动仲裁案件。该案中参与诉讼的一共有26名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当事人在乌鲁木齐市一家食品厂打工,已经连续四个月没收到工资。几经追要,食品厂却否认他们是单位员工,拒绝发放工资。

  案情简单却很棘手,因为无任何证据证明这26人与食品厂存在劳动关系。文忠与一同办案的律师分头与当事人谈话,从细节中寻找突破口。终于,一名员工回忆起,曾经办理一项银行业务需要单位出具证明,当时食品厂给开了一份证明。面对铁的证据,食品厂负责人认可了劳动关系,答应调解结案,补发所欠工资。

  文忠说,他援助的案件案值不大,但办理难度大、投入的工作量大。然而不论多艰难,他将在法律援助的道路上走下去,充分发挥律师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困难群众感受法治的温暖。

  促进公平正义落得更实

  胡沙依恩 · 克尔木是乌鲁木齐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从2009年开始从事法律援助工作。8年间,他共办理案件200余件,先后荣获“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等各类荣誉称号10余个。

工作中的胡沙依恩(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胡沙依恩认为,法律援助律师必须时刻把受援人的冷暖挂在心间,秉公办事、敢为人先,才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2015年冬天,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几度。一天早上,李某等28名务工人员来到县法律援助中心请求帮助。李某等人高声叫嚷,为了拿到劳动报酬,他们已经在当地等了近2个多月,而用工方始终躲躲藏藏,他们已经接近忍耐的极限。

  看到这些务工人员激动的样子,同样出身农家的胡沙依恩心里焦急万分,他一面给大家端茶倒水稳定他们的情绪,一面摆事实、讲道理劝他们保持冷静,依法维权。

  在了解到这些务工人员的基本诉求后,胡沙依恩起草了诉讼文书,带着大家去法院协助立案。不久后,在胡沙依恩的协调下,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司法调解,用工方支付了所有工资报酬。

  在长期的实践中,胡沙依恩也在不断思索创新方法,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结合乌鲁木齐县农牧区线长、面广、交通不方便等实际情况,他带领工作人员开展“一站式”、“多元化”法律服务,让老百姓在家中打一个电话就能到帮助。

  胡沙依恩说,今后他要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应援尽援、服务百姓、化解矛盾、促进公平正义落得更实,让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更多获得感。

  致力普法送法到基层

  70后律师陈贤来自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目前正在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服务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法律援助中心。2017年,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陈贤被评为“助人为乐类”道德模范。

  陈贤代理的援助案件有不少是调解结案的。在最大程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尽量不走仲裁和诉讼程序,这是她的工作原则。“有时候用工企业打时间差,一个案件经过一裁两审往往耗时一两年,务工人员拖不起啊。”她说。

  然而有些当事人认为,接受调解就会损失利益,对此并不理解。陈贤就耐心向他们解释。在不久前代理的一起案件中,她给涉案的11名当事人一个一个做工作,一遍一遍沟通,又往用工企业跑了好几趟与相关负责人沟通。花了两周时间,案子最终得到圆满调解。

  到新疆前的2年间,陈贤曾在西藏、内蒙古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在这两个地方时,她养成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盒名片,遇到务工人员就发一张并对他们说:“找我咨询法律问题、写诉状、打官司不收费。”到了新疆后,这个习惯依旧没变。

  这些年法律援助的经历,让陈贤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深有感触。她发现,大部分纠纷产生的原因是人们缺少法律知识或法律意识,比如很多人连欠条和借条的分别都不知道,这让她很忧心。

  于是陈贤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法普法工作。她说,今后在新疆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同时,要致力于普法,把法律知识送进机关、企业、工地和乡村、牧区。

[责任编辑:金佐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