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案例】“三招”破解脱贫密码(图)

——记喀什地委农办驻疏勒县塔孜洪乡喀孜玛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12月11日 16:49   来源:天山网原创

工作队为村里妇女发展缝纫技术提供资助。

  天山网讯 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喀孜玛村有81户贫困户,占总户数的2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3亩,人多地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成为脱贫难以突破的“瓶颈”。喀什地委农办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以特色产业增收为突破口,帮助农民理思路、想办法、找对策,开辟了一条致富好路子。

  拱棚撑起脱贫信心

  喀什地委农办驻村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村贫困户因缺乏发展资金和种植技术,不敢尝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拱棚蔬菜项目。工作队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组织44名贫困户代表分别赴英吉沙县和周边乡镇,实地观摩拱棚蔬菜种植方法,通过实地看、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帮助农民掌握栽培技术。

  工作队还自筹资金8000余元购买化肥、蔬菜种子、遮阳网、塑料布等农资,免费送到贫困户家里,并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到田间地头“一对一”传授蔬菜栽培技术,对村里的种植大户,指定专人跟踪指导,确保“扶起一个、带动一片”。为把拱棚做成产业品牌,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建起34座“温室拱棚蔬菜基地”,按每年两到三茬计算,每个拱棚年产菜量4000公斤,产值5200余元。贫困户艾力•伊斯拉木高兴地说:“工作队帮助我家发展拱棚蔬菜种植,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还能解决家里吃菜问题,跟着工作队准能甩掉‘穷帽子’!”

  庭院搭建增收平台

  经过多次调研,工作队把庭院经济作为带领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实施庭院经济项目,实现人、禽、畜三区分离,为每个贫困家庭增加近1亩地。在此基础上,工作队通过资金、技术帮扶,挨家挨户帮助农民算清增收致富账。当了解到村民普遍有养殖技术和意愿后,工作队专门为31户未享受过棚圈建设的贫困户申报了“庭院牲畜棚圈项目”,为60户村民发放300只扶贫生产母羊,鼓励支持他们购买种公羊和鸽子,扩大养殖规模。贫困户图拉克•麦麦提感激地说:“工作队给我们贫困户新建的棚圈宽敞结实,又免费送给我们3只生产母羊,有2只已经生了小羊羔,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养殖。”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56户贫困家庭都新建了牲畜棚圈,覆盖率占到了80%,仅养殖业每户收入就达到4500元左右。部分贫困户还主动改变传统的农耕习惯,逐步向二产、三产转变。

  就业解决致富难题

  该村“80、90、00后”青年人共有611名,占全村总人口的36%,如何引导这些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是工作队一直关心关注的问题。

  为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工作队按照“一户不少于一人就业”的原则,以农民夜校为载体,选派两名队员担任辅导教师,利用每天下午两个小时对年轻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法律、技术就业技能等培训,对表现优秀的学员,及时和县劳务输出办和乡劳保所对接,将培育的农村新型人才输出到疆内外企业就业。今年该村共有21人被输送到山东威海市文登科乐波电子有限公司务工,每月纯收入3500-4000元;54人通过拖拉机培训项目拿到了驾驶执照,工作队帮助他们申请贷款购买了拖拉机,在村里以农耕服务赚取劳务费,实现了贫困户就地就业。

  村民孜比尔尼萨古丽•玉苏甫有多年裁缝工作经历。当工作队得知她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后,专门为她争取到10台缝纫机,并出资4400元为她购置了刺绣机头,支持她在家里从事刺绣、编织、缝纫等手工艺品加工,并通过电商帮助她销售产品。仅半年时间,孜比尔尼萨古丽的裁缝店产品销售额达5万余元。在她的带动下,村里5名贫困户在裁缝店找到了就业岗位,每月收入达到2000元。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喀孜玛村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