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浸润孩子成长之路】系列报道之一

传统文化 润物细无声

2017年12月27日 17:52   来源:天山网原创

  开栏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趋势下,乌鲁木齐市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不断用实践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意见》印发一年,天山网于2017年年末,推出系列报道——【用传统文化浸润孩子成长之路】,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乌鲁木齐市部分中小学校,亲身感受“传统之美”,并向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取经”,引导学生和家长理解、认同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今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传统文化 润物细无声》。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 刘杰摄影报道)12月26日下午,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三年级三班教室,孩子们正专心地做着剪纸。  

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学生吴呈薇展示自己剪的京剧脸谱。

  “老师,我做了一个京剧脸谱。”9岁的吴呈薇高举着自己的作品,颇有几分骄傲。随即,灯笼、窗花等各式各样作品,在吴呈薇身旁的各个孩子手中“诞生”。

  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正在例行开展社团活动。在41个社团中,有不少都涉及传统文化教育。而对于孩子们而言,那些难懂的古诗文会不会让他们产生排斥情绪?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不是只停留在背诵的表面层次?

  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后发现,孩子们不但“乐在其中”,并且“深领精髓”。

  寓教于乐 在激发兴趣中融入传统文化

  当一个年龄尚小却“礼乐诗书”气质满满的孩子出现在你面前时,不必讶异,长时间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活泼可爱的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多了几分“传统范”,就像吴呈薇,剪纸课就是她最喜欢的课程。

  从二年级开始,吴呈薇参加了剪纸社团,“开始我觉得剪纸很有意思,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后来听老师讲了剪纸艺术的起源和一些故事,知道了剪纸不光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我现在对剪纸越来越好奇。”

  说话的时候,吴呈薇又拿出一张彩纸,开始剪新的作品,话语间,她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剪刀。  

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学生在围棋课上练习围棋。

  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社团负责人田玉介绍,学校的41个社团,涉及琴、棋、书、画、舞蹈等各个方面,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社团活动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品德,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树立‘五个认同’。”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大队辅导员吴涛说。

  据了解,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还将出一本校本课程教材,把好的经验和做法编入其中,将传统文化教学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

  耳濡目染 在吟诵古文中明晰事理

  一尊孔子塑像,矗立于校园中央的显眼处;塑像的斜对面,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明礼厚德”四个大字,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的校园可谓是“古色古香”。

  早在一年前,这座有着110年校史的学校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学校广播每天早上九点准时播放儿歌版古诗词,一直循环播放到早读时间,一周至少会播放三首不同古诗。”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教研室副主任亢丽介绍道,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走近、了解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就是从吟诵古诗文开始。

  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老师们渐渐发现,孩子们的口中时常会“蹦出”一些还未学过的经典诗句。“还没有学过的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孩子们的回答出奇一致,“天天早上广播都在放,早就学会了。”

  耳濡目染中,孩子们不但古诗词“背的溜”,还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自学“经典”,经过老师的讲解,孩子对诗文理解加深,行为也发生着改变。

  “以前班上有孩子挑食,但在学习了《悯农》之后,知道了‘粒粒皆辛苦’,老师引导后,孩子懂得了珍惜粮食,还有些孩子会主动说吃不了这么多饭,要求少打一点。”说起孩子们的变化,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二年级二班语文老师马芳嘴角微微上扬。

  现在在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上课铃声一响起,原本喧闹的教室就会安静下来,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

  开花结果 在传统文化中看到“改变的力量”

  学校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但老师看到了“累累硕果”,学生家长对此举也支持点赞。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就读于乌鲁木齐市第18小学,她在学校附近经营一家茶具店,孩子在校参加了茶艺社团和剪纸社团。令她意外的是,参加社团给孩子带来了大改变。

  “家里来客人,孩子主动给客人沏茶、端茶,动作比我们都规范。自从孩子加入了社团,比以前能静下心了,写完作业后经常常练习剪纸和茶艺,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王女士认为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传统教育很有必要。“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孩子们学好、继续传承下去是一份历史责任。”王女士说。

  市民柳女士的孩子就读于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她对传统文化带来的“改变的力量”也深有感触。

  “我的孩子属于活泼好动型,一分钟也闲不下来,特别‘淘’。在课堂上‘开小差’时,老师就会告诉他中国有句古话叫‘再一再二不再三’,同样的错误如果反复犯,就要进行反省。”柳女士说,没想到孩子竟然慢慢改变了,现在上课时,学会了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懂得了遵守纪律。

  “现在孩子在家乖多了,上课‘走神儿’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老师也觉得他在进步。”柳女士说。

  采访中,一位学生家长感叹:“学习传统文化时,一定有不少孩子在懂得了‘融四岁,能让梨’的道理后,学会了谦让;在懂得了‘首孝弟,次见闻’后,为父母打了第一盆洗脚水。所以不管孩子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了认同感和自信,才能有所为,对社会有所益……”

[责任编辑:何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