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浸润孩子成长之路】系列报道之二

传统文化教育“秘籍”:兴趣、环境、懂取舍

2017年12月28日 16:29   来源:天山网原创

  开栏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趋势下,乌鲁木齐市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不断用实践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意见》印发一年,天山网于2017年年末,推出系列报道——【用传统文化浸润孩子成长之路】,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乌鲁木齐市部分学校,亲身感受“传统之美”,并向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取经”,引导学生和家长理解、认同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今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二篇《传统文化教育“秘籍”:兴趣、环境、懂取舍》。

乌鲁木齐市第80小学师生共同写福字迎春节。(图片由乌市第80小学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 刘杰报道)“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12月27日,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多位从教多年的老师,向他们“讨教”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如何避免急功近利而使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流于形式。

  在这些教师眼中,将孩子与传统文化“融”在一起,关键在于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为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将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孩子。

  激发兴趣 教学方式是关键

  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日益高涨的“国学热”、“读经热”,一方面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让大家产生疑问——难道文化的传承就是“背背诗词”、“搞搞活动”吗?

  “大部分孩子在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时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要想让孩子们深刻领悟传统文化,就要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授,而不是一味的‘填鸭’。”乌鲁木齐市第80小学德育处主任任婷婷说。

  任婷婷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重点是激发孩子的兴趣。

  乌市第80小学为更好让学生主动接受传统文化,将学生“融”进传统文化,紧紧抓住学生每一次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

  “我们会利用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作为载体,开展适合孩子们参与的主题活动,在孩子感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由老师为他们讲解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任婷婷说,因为孩子亲身感受并参与其中,所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领悟会更加深刻,对文化的认同感也有所加强。

  此外,乌市第80小学还开设了不少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社团活动,每每遇到传统节日,孩子们总能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武术、京剧、五禽戏,剪纸、书法和国画……学校在各类活动展示中向孩子们渗透着“传统之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孩子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乌市第80小学教研室主任李娜建议,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方面,除了课堂内以课本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领悟传统文化。

在重阳节,乌市第80小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图片由乌市第80小学提供)

  身教大于言传 家校都应有“底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传统文化教育,除了注重书本知识与教学形式外,教师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在教学中,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就是教师自身的‘底蕴’。”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教研室主任亢丽说。

  谈到底蕴,亢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课堂教学中,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表现十分出色,前来听课的老师问:“准备这节课你用了多长时间?”教师答:“备课我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但为了准备这节课,我用了30年。”

  “其实教师的底蕴就是教师平时所学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人生阅历堆积出来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拓宽教学课堂的深度与广度。”亢丽说,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样,教师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刻的领悟与认同,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孩子。

  100分孩子的背后会有一个200分的家庭。除了校园,家庭环境、父母言行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有时家教更胜于学校。

  乌市第一小学二年级二班语文老师马芳了解过,在班上有一位家长,经常会用比赛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她说在平时的言行中,父母起到了很好的标榜作用。

  “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非常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并且很主动,这样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深刻。”马芳说。

  亢丽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可以肯定的是“身教大于言传”,如果学校与家庭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认同与自信,那孩子在熏陶下也会是一样。

在社团活动中,老师教孩子们做剪纸手工。(图片由乌市第80小学提供)

  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不是全盘接收

  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很多人还存在着不少误区,认为传统文化就应该全盘接收,对此,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栾睿不以为然。

  “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内涵有着无知的误解,传统文化要继承的不应单单体现在穿汉服上,而应该是一些有魅力的东西。”栾睿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筛选的,“而不是全盘照搬”。

  在她看来,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除古文经典之外,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及习俗才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古代过节有很多内容,从冬至到开春,用写大字、画画等活动来抵抗冬天的单调,体现对春天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的向往,让人们体会节日的温馨,欢快。”栾睿的观点是,传统文化教育也需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有选择的传承,大家要做的是把认可的精华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然后把这些传承给下一代。

  “要把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融合到传统文化中。”栾睿说。

[责任编辑:贺臻 ]

传统文化 润物细无声

来源:天山网原创 | 文化新闻 | 2017/12/27 05:53 阅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