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 17:10 来源:天山网原创
编者按: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新疆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2017年12月4日起,天山网开设“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专栏,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从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基层基础、改革发展六个方面展现新时代下,新疆各族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克拉玛依城市风貌。(资料图)
天山网讯(记者马少宾 金佐坤摄影报道)“几十年的变化超乎想象!以前的克拉玛依‘消失了’。”2017年12月的最后一个周末,75岁的卡依霞 · 可可思汗在谈到克拉玛依市60年来的发展变化时说。
卡依霞是克拉玛依的第一代石油工人,60年代的全国劳动模范。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克拉玛依人,将这片曾经“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凉戈壁,打造成了如今“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塞外江南”。
32年绿化 他将茫茫碱地打造成一方“绿色围城”
走在克拉玛依市的街道,随处可见树木和绿地,若不是亲耳听这里的老人们讲述,你不会联想到,这里曾是寸草不生,风沙漫天的不毛之地。
被誉为“克拉玛依种树第一人”的86岁的王延明告诉记者,在缺水,土壤贫瘠又盐碱化严重的戈壁,种活一棵树很困难的。
在克拉玛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特聘园林绿化专家王长岭的记忆中,1978年的克拉玛依市,除了两三条路两旁有一些小榆树之外,就几乎见不到绿色。
“那个时候,克拉玛依从春到秋,经常刮大风,每次刮风,整个城市都昏天暗地,到处飞沙走石。”王长岭说,尽管克拉玛依人一直试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由于极度缺水,大面积绿化难以实现。
单位楼顶的空地、自家门前的绿地、道路两边的林带……这些年来,王长岭痴迷于植绿,他不断地摸索、试验、推广适合克拉玛依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和植被,为克拉玛依的绿化总结经验教训。
而王延明自从1985年退休就开始植树绿化,32年来,他把一片白茫茫的碱地打造成了一方“绿色围城”,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克拉玛依人,戈壁上也能建造花园。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垃圾场被王延明披上了绿装,万棵杨树和榆树组成防风林,三千多棵李子树开花结果,与绿色林木为伴的还有蔬菜、水稻、玉米等。
原先浮尘弥漫的荒滩,眼下成了厂区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在采油二厂附近以王延明的名字命名的“延明园”,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塞外江南。春天,人们来这里踏青;秋天,人们来这里采果,品尝曾经在自己的家乡才能够体味的丰收的喜悦。
32年植树,为克拉玛依披绿,王延明的举动感染了一大批克拉玛依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绿、植绿、护绿的行列中。
现在,义务植树已成为克拉玛依市民的自觉行动,义务植树模范也层出不穷。党员有先锋林,团员有青年林,军地有共建林,家庭有惜缘林,百姓有防护林。全市广泛开展了认养绿地、保护古树名木等活动,克拉玛依市党政领导在植树期间带头义务植树已成制度。
克拉玛依因水而兴
如今,8.5公里长的克拉玛依河像一条玉带,将克拉玛依中心城区装扮得美不胜收:碧绿的河水与两岸的绿水红花、廊桥瀑布以及景观桥交相辉映,犹如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
水的到来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生态和气候。克拉玛依曾经因油而生,如今克拉玛依又因水而兴,得水而美,缘水而盛。
克拉玛依道路修到哪里,小区改造到哪里,公园建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
克拉玛依河北岸,老城区里树木遮天蔽日;克拉玛依河南岸,新城区里芳草茵茵。
在这条人工河的滋润下,葱郁的绿色托衬着林立的高楼,“沙漠美人”的绽放出无限的魅力。
中心城区南郊,以前这里还是戈壁与沙漠交织,如今成了植物的海洋和城市的“前花园”。
除了中心城区,不管是与其相距20多公里的白碱滩区,还是100公里外的独山子区、乌尔禾区,无一例外全都郁郁葱葱,绿树、草坪几乎铺满了整座城市。
2014年,克拉玛依被评为“西北最宜居城市”,那个曾经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一座“建在森林中的城市”。
5年完成过去50年的绿化总和
2012年,克拉玛依全面启动“大绿化”工程,5年绿化建设7.4万亩,相当于用5年时间完成了过去50年绿化的总和。
2016年底,克拉玛依绿地面积已达10.79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89%,绿化覆盖率从1999年的21.6%增长到43.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99年的不足2平方米增长到11.62平方米,基本实现“森林围城”的城市生态格局。
在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全市人民创造了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但是,对于地处戈壁荒漠地区、生态脆弱的克拉玛依市来说,生态建设永远没有终点。2017年,克拉玛依市重点完成金龙湖公园、独山子城市公园等49个绿化项目,新增绿地6710.86亩。
克拉玛依市园林科研所所长李艳红介绍,克拉玛依市园林绿化部门在胜利路提升改造项目,纬四路等17个绿化建设项目中增加地接金叶榆、密枝红叶李、藤本月季等彩叶植物,通过间种观赏性乔木、灌木及花期较长的藤本类花卉,避免了绿化颜色的单一,提高了城市绿化品质。
同时,克拉玛依市还加大中心城区空地绿化建设力度。2017年,全市完成城区29块裸露空地绿化工作,绿化面积292亩。
据不完全统计,克拉玛依市每年有14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成活率在85%以上。
“大绿化”,不仅起到涵养克拉玛依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减少热岛效应、有效缓解夏季的干热风、春秋两季的西北风的作用,还进一步提升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品质。
正如克拉玛依市委书记赵文泉所说:“克拉玛依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作为重大生命线工程来抓。”
如今的克拉玛依,不仅实现了“将城市建在森林中”的梦想,而且城内及周边还出现了大量湖泊,比如金龙湖、凤栖湖、红山湖、玛依湖、艾里克湖等,“多湖围城”的奇观,让克拉玛依又新增了“塞外江南”的美称。
克拉玛依市周边的防风林。
记者手记:绿化一座城 传承一种精神
相信所有到过克拉玛依市的人,都会对这座建在森林中的现代化城市印象深刻。干净整洁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绿地,置身其中,一定会误以为到了江南某个城市。
就连学者易中天在《克拉玛依赋》中也如此盛赞:“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
曾经的克拉玛依人一直有一个愿望——能生活在如南方的城市。
靠着一代又一代各族建设者的持之以恒,硬是将“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凉戈壁,打造成了如今“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塞外江南”,终于实现了克拉玛依人的梦想。
正因为有了王延明们的坚持,正因为有了一任又一任决策者们的持之以恒,正因为有了克拉玛依市民的参与,把戈壁绿化成江南才成为了现实。
带着这座城市从荒凉戈壁拔地而起时的倔强和坚毅,一代又一代的克拉玛依人前赴后继,奋勇前行,将绿化、生态建设的步伐迈得如此坚定,在坚持与拼搏的情感交织下,克拉玛依人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
对克拉玛依人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永远没有终点。未来的克拉玛依,这个在诗人艾青笔下的“沙漠美人”一定会更加风情万种,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