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文明家庭剪影】让“孙女”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记自治区文明家庭陈志兰家庭

2018年01月13日 11:1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克拉玛依记者站张兆耕报道)资助4名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女”考上大学,对陈志兰和袁克勇一家人来说,是他们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

  11年来,家住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金龙镇万向街道社区的陈志兰夫妇,共花费8万余元资助4名维吾尔族女孩上学。他们一家人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眼看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陈志兰对儿子说:“我会留下一笔钱,万一我和你爸哪天不在了,你们一定要继续帮助这四个孩子……”

  2006年年底,63岁的陈志兰在《克拉玛依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新疆区内初中班学子的报道,看着孩子们能享受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陈志兰为这些孩子感到高兴。当看到有个别孩子因家庭困难生活艰苦时,陈志兰顿生怜爱之情:“我要帮帮这些孩子。”

  陈志兰打听到这些孩子就读于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便和老伴一起来到学校,表明希望帮助孩子的想法,学校选出了4名特困家庭的学生带到陈志兰面前。

  见到孩子们的那一刻,陈志兰立刻被孩子们的朴实深深打动,原本打算只帮助两个孩子的陈志兰陷入了两难,站在一旁的老伴看懂了她的心思,拍着陈志兰说:“4个都帮吧!”

  从此,来自和田地区的热孜亚、阿依努尔、海茹丽妮萨和来自博乐的扎依拉在克拉玛依有了亲人,陈志兰夫妇的生活中也多了一分牵挂。

  陈志兰的双膝是置换的人工关节,老伴的心脏做过搭桥手术。老两口都做过大小手术六七次,常年药不离口,而且,一些药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两人每月药费就要花费上千元。为了资助4名维吾尔族学生,他们开始计划着开支,能省就省。

  每逢开学前,陈志兰都会准时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送到孩子们的手上。为了扩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她还定期带孩子们到新华书店,为孩子们购买书籍。有一次在新华书店购书时,13岁的海茹丽妮萨左手拿着一本小字典,右手拿着一本大字典,左看右看,爱不释手。最后,小姑娘还是悄悄地放下大字典,选择了小的。这一切都让站在不远处的陈志兰看在眼里。她问海茹丽妮萨:“怎么啦,孩子?”“奶奶,大字典太贵了!”小姑娘懂事的话语,让陈志兰感动,她拉着海茹丽妮萨的手说:“孩子,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再贵,奶奶也舍得给你买!”

  春去秋来,陈志兰陪伴4个孩子读完了初中,读完了高中。时间长了,她和孩子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而她担心随着自己和老伴的年龄越来越大,照顾这4个“孙女”可能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儿子知道老两口的心思,便对陈志兰说:“妈,别担心,以后的事还有我在呢。”

  2013年,4名由陈志兰资助的“孙女”全部考进了大学。扎依拉考入新疆师范大学,热孜亚被西南大学录取,海茹丽妮萨成为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阿依努尔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英语专业。

  陈志兰深知,照顾孩子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她萌生了一个想法,为4个“孙女”每人织一条围巾。因为患有腱鞘炎,她的手指活动时间稍长就疼得受不了,几位好友闻讯后,给她送来了几条七八成新的围巾,但她坚持要自己亲手织,这可是孩子们的毕业礼物呀!每天她坚持带着老花镜,忍着手指的疼痛,亲手编织围巾,长时间的编织,使她的手指又麻又痛,为了缓解疼痛,她就用温水泡泡手、烤烤电,就这样整整一个月,她用各式各样的花线,为孩子们编织出色彩缤纷的围巾。

  打开陈志兰的日记和手机微信聊天记录,里面记满了孩子们从初中到大学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有孩子们奋进的足迹,有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家人团聚时的开心,当然也有遇到挫折时的分担……

  2017年12月,刚刚结束考研的海茹丽妮萨在微信回复陈志兰时说:“我有时候在想,自己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现在这样……原来这些年,爷爷奶奶给我的爱一直滋养着我的心,已经成为我身心的一部分,让我变得坚强,能在许多人中脱颖而出……”

  对于4个“孙女”来说,她们有了对未来更好的憧憬,而对于陈志兰来说,是对4个“孙女”求学生活的深切牵挂。11年来,陈志兰悉心照顾着这4个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她让这4个维吾尔族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孩子们每次写信给陈志兰,落款都是“爱您的孙女”。

  看着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有出息,陈志兰非常开心。她说:“我和老伴都活到这把岁数了,日子清贫点没关系,孩子们才是希望。她们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她们还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相信她们能够延续这份情谊,用自己的行动浇灌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陈志兰的影响下,4个“孙女”中现在有三人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孩子们要用自己的成绩向平凡而坚强的奶奶致敬!

  2015年,陈志兰家庭获得克拉玛依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7年12月25日,陈志兰家庭荣获自治区第一届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并受到表彰。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