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案例】贫困村上演“变形记”

——记新疆保监局驻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里青托尕依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1月22日 09:40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2017年12月10日,新疆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里青托尕依村村民阿卜杜拉 · 伊卜热依木看着鸽笼里的近百只鸽子和鸡舍里的50只鸡和散养的30只鹅,一想起这些家禽每月都能给他带来数百元的收入,他忍不住笑了起来。阿卜杜拉家的庭院是新疆保监局驻村“访惠聚”工作队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打造的示范院,同样的庭院在村里还有很多。

  当好“三员”转观念

  里青托尕依村263户人口中贫困户多达181户,是自治区认定的深度贫困村,精准脱贫任务重、难度大。工作队通过全面梳理贫困户档案、入户走访、召开村民恳谈会等方式,精准分析出了致贫原因。

  工作队决定,当好“三员”,引导村民实现从“穷有理”到“想致富”的转变:当好脱贫指导员,工作队针对每户村民不同的贫困原因,算好时间账、经济账,明确帮扶措施、阶段计划和年度目标,按照“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将181户贫困户包联到人,一户一策、因户施策进行帮扶;当好政策宣讲员,为了让村民做惠民富民政策上的“明白人”,工作队汇总出包括安居富民房补贴、庭院经济补贴、扶贫小额贷款、农村低保等八项惠民政策,利用村民大会、入户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做好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当好信息搜集员,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低、信息渠道闭塞。工作队多渠道收集种养殖和各类农产品供求、务工需求等信息,定期提供给村民,拓宽村民增收门路。

  “四管齐下”促增收

  村民的积极性有了,没有增收技能、手段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从“我想富”到“我能富”是需要跨越的第二道门槛。工作队一鼓作气,从教技术、抓副业、走出去、引进来四个方面发力,“四管齐下”促增收。

  教技术增收。工作队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后盾作用,在村里建起电脑学习室,让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各种生产技术、及时了解农产品供求信息。工作队还邀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和本地致富能手,先后举办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20余次,把培训办在棉花、小麦地里,办在核桃、红枣树下,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确保村民学得会、用得上。村民热合曼 · 阿卜拉家的棉花产量比去年提高了30%,每亩净利润提高了500多元。他高兴地逢人就说:“种了这么多年棉花都是‘瞎忙活’,现在才知道科学种植这么厉害,工作队组织的培训真是太管用了。”

  抓副业增收。工作队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推手,鼓励村民发展第二产业。工作队首批确定包括阿卜杜拉 · 伊卜热依木在内的48户村民作为示范户,将庭院细分为蔬果区、养殖区和生活区,种上蔬菜瓜果,养上鸽子、蛋鸡和鹅,每户可增收数千元。

  走出去增收。村里富余劳动力多,工作队搭建用工平台,建立劳务输出对接机制,安排30多名村民就近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地务工,月收入可达近4000元;组织50多名村民外出采棉,一个采摘期平均每人可收入1万元左右。村民吾普尔 · 艾则孜夫妻二人净赚2.5万元,回村后专门带着水果来感谢工作队。

  引进来增收。大枣价格不稳导致的增产不增收是困扰村民多年的一个难题。工作队采取“权威机构打造生鲜食用大枣品牌,乡、县负责加工运输,保险公司进行销量兜底”的模式,争取用三年时间将以里青托尕依村为代表的全乡的大枣产业做大做强,为村民打造一条可持续的脱贫“流水线”。工作队还正在谋划引进龙头企业组建肉驴养殖合作社,目前,农牧民报名等前期工作已经完毕,来年将成为促进村民稳定增收的又一“黄金产业”。

  实事好事“暖心窝”

  工作队从一点一滴处办好实事好事、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做起,工作队打水井48口,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用水保障;建设安居富民房50户,让村民乐业先安居;定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篮球、麦西来甫等文体活动月月都有、场场精彩, 让村民物质、精神“双脱贫”“双丰收”。

  驻村以来,工作队累计争取到全国保险保障基金捐助200万元、吉林保监局捐款17万元;平安人寿新疆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新疆分公司等10余家疆内保险机构捐助资金100余万元,捐助衣服、文具、玩具等各类物品10余次;全疆保险业捐赠图书上千册,建起了图书室,村民学习实用技能有了好去处;捐煤100余吨,户均发放500公斤,让村民温暖过冬……

  “工作队把实事好事办在了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暖在了我们的心窝里。”村民吐孙古丽 · 艾海提说。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