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向荣的四十八年:只为团结 无问西东

2018年01月21日 22:03   来源:天山网原创

郝向荣和阿卜拉 · 喀迪尔在一起。(和田日报记者王金晶摄)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 帕肉再 · 帕依祖 通讯员胡晓东摄影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门,郝向荣想不到,之前并未有深交的磨面匠喀迪尔,会让人在那个黑夜敲开他家的门,留下救命粮。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乡村,乡村中有那么多的人家,郝向荣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生命和皮山县巴什拉克比纳木村缠绕融合,已经成为一体。

  但郝向荣时常会想起,年轻时走在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子里,随便敲开一户人家,坐在桑葚树下,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吃桑葚喝井水聊天的画面。

  一个人,一个村,一段情——郝向荣的48年,始于报恩,却并未终于感谢,他用绵延近半个世纪的跨越民族的爱与真心,温热了整个巴什拉克比纳木村。

郝向荣(左二)和阿卜拉 · 喀迪尔(右)在一起。(和田日报记者王金晶摄)

  因两袋苞谷面结缘

  2017年12月29日,在和田市塔纳依北路98号的一个家属院里,75岁的皮山县畜牧局退休干部、皮山县国营牧场原场长郝向荣一路小跑着下楼来接记者,鸭舌帽,运动鞋,身形矫健。他说起话时,眼睛眯成一道线,脸上带着笑意,“孩子们冻着了吧,快跟我上楼。”他说。

  推开房门,茶几上,郝向荣的老伴已经沏好了茶,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时光穿越回了48年前。

  1970年3月底的一天,时任和田皮山县国营牧场场长的郝向荣,因为一些原因离开家,留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走后第三天,家里就断粮了,邻村乔达乡巴什拉克比纳木村的磨面匠喀迪尔 · 卓亚知道后,就找人给他家送去救命粮。

  “天黑黑的,有人敲门,我一问,他说是磨面匠喀迪尔给我们家的,扔下面袋子就走了。”郝向荣的妻子说。

  喀迪尔先后节省出20公斤玉米,磨成玉米面分2次,送到郝向荣家。郝向荣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喀迪尔登门致谢。

  在这之前,两个人的来往并不密切,不过是一起在桑葚树下吃过桑子,去同一个朋友家喝过茶。

  当时郝向荣每月工资41.07元,妻子在乡里当老师,每个月工资28.6元。郝向荣一家攒了两年的钱,花150元为喀迪尔买了一匹马,200元买了一头牛,随后,他又花650元为喀迪尔买了52只羊发展养殖业,将自家的10亩西瓜地也无偿赠与喀迪尔耕种、打理。

  大女儿郝俊莲说,从她记事起,就经常去喀迪尔大叔家玩,他家的杏子特别甜,弟弟们经常晚上都不回家,睡在他家,“两家人关系特别好,我们全家人都会说流利的维吾尔语,都是在他们家学的。”

郝向荣和阿卜拉 · 喀迪尔在一起喂羊。(和田日报记者王金晶摄)

  狠心送走大女儿

  1974年冬天,喀迪尔从马上摔下来,生命垂危。临终前,他握着郝向荣的手说:“我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小儿子阿卜拉 · 喀迪尔,请你一定帮忙照顾他。”郝向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从此以后,阿卜拉成了郝向荣的第五个孩子。

  将阿卜拉安顿好,回到家,郝向荣和妻子开始盘算起家里的粮,每个月,粮食刚刚够一家六口人吃,实在挤不出多一个人的口粮,仔细盘算之后,夫妻俩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送走自家老大。

  于是在44年前,为了照顾恩人的儿子,郝向荣将自己的大女儿郝俊莲送回河南老家,一待就是四年——这个决定郝向荣夫妻俩至今心存愧疚,但老两口却并不后悔。

  “送大女儿走之前,我偷偷哭了不知道多少次,喀迪尔大哥是我们家的恩人,答应了他的事,我们就一定要做到。”郝向荣的妻子说。

  长大后,阿卜拉才知道郝叔为了养活他,把大姐送回老家。“大姐说不怪我,但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刚回去的时候,因为不会说老家话被人欺负,四年后回到新疆,又因为满口方言被新疆的同学笑话,当时真想不通,我为啥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郝俊莲说,“长大后我才明白,在这个环境下,父亲知恩图报,用一生践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是全家人的榜样和骄傲。”

阿卜拉 · 喀迪尔的妻子正在为郝向荣准备苞谷面馕。

  如此一家人

  阿卜拉初中毕业后,郝向荣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为了方便上下班,阿卜拉就住在郝向荣家,一住就是十几年。

  2000年,郝向荣退休了,儿女都想让他从皮山县搬到和田市养老,但是他却说要给阿卜拉办完婚事再走。四处打听,郝向荣选了一个他从小看着长大并知根知底的姑娘当儿媳妇。

  从婚礼上的花生瓜子到宴席,郝向荣事无巨细地操办着。父亲喀迪尔去世后,郝向荣就是阿卜拉惟一的依靠。40多年来,阿卜拉已经习惯了凡事找郝大爷。阿卜拉一个电话,郝向荣就会从200公里外的和田市,赶回村里给阿卜拉送钱、送东西。

  2006年,郝向荣因为生病在乌鲁木齐治疗,住院期间,阿卜拉打电话说需要树苗,大女儿郝俊莲就立刻买了一车树苗送去村里。“就像一家人一样,不光是我,我的弟弟们比我跑得还勤。”郝俊莲说。

  2017年12月28日,记者在巴什拉克比纳木村见到阿卜拉时,他正忙着收拾新盖的安居富民房,“建房子的6000元押金也是郝大叔给我的,他喜欢吃用柴火烤的苞谷馕,老婆正在和面,我弄柴火,元旦前给他送一次苞谷面馕,春节前,我还要送个羊过去。”他说。

郝向荣回到巴什拉克比纳木村,村民热情迎接。(和田日报记者王金晶摄)

  只为团结 无问西东

  在漫长的岁月里,郝向荣的善良从阿卜拉家延伸到了整个村子。人虽然搬走了,郝向荣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

  每当郝向荣回到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刚到村口,就会被村民们团团围住,郝向荣用流利的维吾尔语问候着老乡:谁做了手术身体恢复的咋样?谁家的羊下崽没有?

  在巴什拉克比纳木村,郝向荣和阿卜拉两家人之间不离不弃互相帮助的故事,无人不知。随便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问起郝向荣,都会竖起大拇指。

  67岁的图拉吾舒尔 · 麦麦提说,“郝向荣不光对阿卜拉好,地震那年,他专门从和田市跑回村里,带着十几份面粉、清油和几千块钱,看谁家困难就送。”

  村民阿里买提 · 阿里马洪说,村里有一家人,两口子都有肺病,女儿是残疾,郝场长买了七只羊送给他们,还带着他家的女儿去县城看病,药费他也全包。

  在巴什拉克比纳木村村民心中,郝向荣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每次有人问为什么会这么做,郝向荣说除了报恩,他还忘不掉年轻时一群人围坐在村里桑葚树下,吃桑葚喝井水聊天的样子。

  “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亲戚有难,哪有不帮衬的。”郝向荣说。

[责任编辑:郭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