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老军垦“忆苦思甜”:过去的辛苦是值得的

2018年01月22日 1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19日电 (袁晶)“除了大女儿在阿克苏居住外,还有三个孩子都住在附近,他们经常过来。每每看着子孙围绕膝前,我觉得,过去辛苦换来的幸福生活是值得的。”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老军垦李庆堂说。

  今年81岁的李庆堂,穿着一身老军装,手上有些肿大的骨节,像是在诉说着以前的艰苦生活。1958年开发塔里木时,李庆堂来到位于塔里木河南岸的第一师十四团,开荒造田,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退休以后的他,喜欢看书、看报,并一直坚持在军垦文化传统教育的一线,给工作人员、学生、年轻职工等人群讲述塔里木建设史上的各种故事。

张秀荣的心态很年轻,平时喜欢跳跳广场舞,逛逛巴扎(集市)。袁晶 摄

  “当初我们作为‘开拓者’,除了仅有的两件工具,坎土曼和斧头,就什么也没有了。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就地取材打造,比如挖地窝子、编草鞋、编框子等,每天干活也都是顶着月亮出去,再顶着月亮回来,从来都没想过休息。”李庆堂告诉记者,当年他们来的时候,这里是出了名的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的地方,除了望不到头的荒漠,什么也没有。

  “刚来时,这里就是一大片荒原,没有地方住,就先挖‘地窝子’,挖到一定的程度,留个土台子,作为床铺。”谈起住的,李庆堂打开了话匣子,当时所谓的“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在上面铺上红柳棒子、树枝等,再在上面盖上草、垫上土,十分简陋。

  “哪里像现在,不仅住上了楼房,大部分家庭还都买了小车,这生活条件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回忆起从前的生活,李庆堂说笑着感叹:“以前吃不饱,就会想办法寻找‘代食品’。”

  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地职工的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位于塔里木河沿岸的第一师各团场,结合地势特点和自然条件,将楼房建设得错落有致,景观各不相同。同时,该师完善了通营、通连公路,实现了城市、团场、连队公路的大贯通,团场职工群众纷纷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

  在第一师塔里木垦区,有很多像李庆堂一样的第一代老军垦,张秀荣就是其中之一。她说:“现在年龄大了,每天的任务就是出去跳跳广场舞;有巴扎(集市)的时候,和老伴一起逛逛巴扎;孩子们休息的时候,回来和我们聚一聚;身体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还可以享受免费出疆旅游的机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生活,打心里觉得很幸福。”(完)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