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半个多世纪 乌鲁木齐兽头骨归国

2018年01月23日 09:32   来源:新疆网

“李氏乌鲁木齐兽”标本(侧视,含下颌)(受访者提供)

  新疆网讯(记者白帆报道)出土自乌鲁木齐的“李氏乌鲁木齐兽”头骨化石,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颠沛流离后,于近日从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回到祖国,结束了它的异国之旅。

  1月22日,记者电话联系到接收该头骨化石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

  刘俊介绍,乌鲁木齐兽头骨化石大概是在1949年前被发现的(具体时间不详),由当时在新疆地质调查所工作的李逢源于乌鲁木齐河西岸的仓房沟采集。

  1951年,李逢源带着他发现的这块化石前往北京,请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工作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鉴定。

  由于出土这块化石的地层并不清楚,起初定为二叠系。化石属兽头类,命名为“李氏乌鲁木齐兽”。这个化石和南非发现的雷氏兽很相似。

  1952年新创刊的《Acta Scientia Sinica》(《中国科学》英文版)发表了杨钟健关于乌鲁木齐兽研究成果的英文版文章,而中文版文章则于1953年发表在《古生物学报》。

  在这篇《新疆兽头骨的首次发现》文章中,杨钟健提到,当时兽头类化石,只在南非卡鲁系有所发现,从未见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这个头骨除后部损坏外,保存完好。

  当时,法国的孟德内兹(Mendrez)女士在做兽头类研究,看到论文后请求杨钟健寄模型过去。但杨钟健制作的模型过于逼真,工作人员混淆了两者,误将头骨标本当作模型寄到法国。

  孟德内兹收到后就发觉情况并告知。不幸的是杨钟健已去世,而孟德内兹之后死于火灾。虽然后来我国一直在追寻化石下落,但均无果。

  刘俊介绍,去年10月他接到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的电邮,告知发现了“李氏乌鲁木齐兽”头骨标本,并愿将其归还。今年1月15日,头骨标本被送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并办理了归还手续。

  “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现在认为‘李氏乌鲁木齐兽’的时代是三叠系,距今约2.5亿年。”刘俊说,后期会通过做CT扫描详细了解乌鲁木齐兽头骨内部结构,做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