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 西域狮子舞曾风靡中原地区

2018年02月08日 09:33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赵梅通 讯员阿迪力·阿不布孜摄影报道)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人们常会以舞狮来增加节日的气氛。然而,你可知道,国内最早的舞狮表演起源于西域,唐代时期,西域的舞狮表演还曾倾倒长安,风靡中原宫廷。

  目前,新疆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舞狮泥俑,就印证了西域舞狮发展的这段历史。这件舞狮泥俑出土阿斯塔那古墓,其造型与两人扮演的狮子舞神态一模一样,高13厘米,长10厘米。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披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雕塑者用阴刻的刀法,细致地刻画出狮子卷曲松软的长毛。

  据新疆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新疆古代并没有狮子,从公元87年,安息国王最早开始遣使献狮后,狮子才开始进入中原。而狮子舞这种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的娱乐方式,最早也是由西亚一带的波斯人“发明”,后经龟兹传入中原(我国内地)。《乐府杂录龟兹部》中的记载:“五常(方)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据介绍,唐代时期,从西域传入的狮舞在中原十分盛行,皇帝常常组织盛大的狮舞会,并亲自当导演,10人扮演5头狮子,连同两个耍狮人,共12人,还有140人的乐队伴奏龟兹乐,狮子不时做着跳跃戏弄的动作,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白居易、元稹两位大诗人还曾专门为观赏“舞狮子”,分别写下了《西凉伎》的诗篇。

  清朝乾隆年间,狮子舞在新疆依然很盛行,纪晓岚撰写的《乌鲁木齐杂杂记》(卷六)曾记载“孤木地屯(古牧地,在今天的米东区)与昌吉屯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据了解,狮子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经过不断变迁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两大流派。如今,已成为人们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的主要娱乐节目,时至今日,和田、库尔勒等地区的舞蹈中,仍可以看到类似动物模拟舞的表演。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