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因地制宜搞产业 脱贫致富有门路

——昌吉州党委办公室驻阿克喀巴克村工作队助村民脱贫小记

2018年02月24日 10:1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姚刚 刘宏 米克古丽 · 纳赛尔报道)春节前夕,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阿克喀巴克村的新疆宝增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新鲜的牛奶经过杀菌,通过管道进入蒸煮车间,经脱脂分离烘烤等一系列工序后,身着白大褂、面戴口罩的工人熟练地将烘干的奶疙瘩装进包装袋称重密封。

  “看着这个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奶制品加工厂,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个手工操作的小作坊呢。”公司负责人热扎克打开了话匣子。

  阿克喀巴克村有村民1315人,少数民族占到86%,村民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热扎克家养了100多头奶牛,除了到县城销售鲜奶外,剩下的牛奶用来做奶疙瘩,一公斤奶疙瘩的售价在60元左右。

  “之前,就是用院子里架起的一口锅制作奶疙瘩。因为规模小,越来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多亏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帮我联系扶持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现在每日可加工两吨鲜奶。”热扎克说。

  热扎克提到的工作队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办公室驻阿克喀巴克村工作队。这两天,工作队队长张经朋正在跑奶疙瘩的食品质量标准认证。“有了认证,热扎克的产品就可以进超市销售,销路就更宽了。”张经朋说。

  张经朋介绍,阿克喀巴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主要是因病、缺乏劳动力致贫。如何让这些村民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协调资金扩大村原有合作社的规模。他们先后协调扶贫资金、援疆资金将巴合宝力民族刺绣合作社、新疆宝增甘食品有限公司和阿里蛋糕食品厂作为产业带动脱贫的重要平台。

  “你看到的这些现代化设备,都是去年用工作队协调来的资金购买的。”热扎克说。

  如何让村民和村集体在企业发展中受益,如何让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张经朋道出秘诀:“通过签订三个合同,将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化、固定化,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张经朋所说的“三个合同”,一是与村委会签订“分红合同”,以项目扶持资金的5%起步,每年递增2.5%,至10%封顶,每年年底一次性向村委会分红。二是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引导企业树立“饮水思源、帮贫扶困”的思想,积极搭建产业精准扶贫平台,将吸纳贫困户就业作为企业用工的第一原则。三是与村民签订牛奶“订购合同”,通过“订购合同”直接带动牧民发展奶牛养殖业。

  经过一年运作,三家企业通过分红合同为村集体增收6.5万元;通过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已累计吸纳贫困户24人,最低工资标准2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帮助他们长期稳定脱贫;通过与村民签订牛奶订购合同,直接带动周边100余户牧民发展奶牛养殖。

  在宝增甘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38岁的帕力古丽 · 乌斯满正将烘烤好的奶疙瘩称重装袋。帕力古丽的丈夫因病丧失劳动力,为了给丈夫治病,不但把家里所有的积蓄花光了,还背上了沉重的外债。经过村委会的协调,帕力古丽成为宝增甘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我现在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帕力古丽高兴地说。

  看着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张经朋很开心。今年,他主动申请留在阿克喀巴克村继续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一年多的历练,让张经朋对驻村工作有了深刻认识:“驻村工作要紧紧围绕总目标,带着真情真心走进田间地头,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当地的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看到贫困户脱贫,我充满自豪感,在农村的这片广袤天地里,我们将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