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新疆生态扶贫助推脱贫增收

2018年02月26日 09:49   来源:新疆经济报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提出,要在生态脱贫上聚焦发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生态补偿力度,开发提供生态建设公益性岗位,实现生态环境与贫困人口“双受益”。

  近年来,我区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都在生态扶贫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规划设计了各种思路和想法,并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特色林果业:助扶贫增收开花结果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刘翔报道)林业产业是绿色产业、循环产业、民生产业,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在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

  随着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一年迈上一个台阶,新疆果品不仅香飘五湖四海,其在农民增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发显著,特色林果业助推扶贫工作“开花结果”的事例在全疆各地比比皆是。

  2月10日,自治区林业厅党委书记、副厅长李更生表示,今年,新疆林业系统将加强对林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帮扶措施、排出时间进度、压实工作责任。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的30%用于22个深度贫困县,林业投资额度比上年提高10%以上。

  据了解,特色林果业发展资金将统筹用于深度贫困县,以村为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到每家每户。新增生态护林员名额全部精准安排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落实林业资源管护任务。造林合作社试点全部安排到深度贫困县,将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为社员,通过开展营造林、森林抚育等建设任务,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2018年—2020年,争取向22个深度贫困县投入林业扶贫资金35亿元。

  今年,新疆将继续着力做强特色林果业,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特色林果业基地供给、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加快生产、保鲜、储运、加工、销售全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我们要坚持生态健康的绿色生产方向,大力推广果品分级,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完成低产低效园改造200万亩,按照少施化肥、不使用化学药剂的原则,打造生态健康果品基地30万亩,”李更生说,“同时,扎实推进‘百千万’林果科技培训行动计划,举办1000期林果技术培训班、1万场现场实训,培训10万人次以上果农。在品牌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县市,打造200万亩特色林果业示范区,建设10万亩林果科技示范园。”

  如今,新疆林果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阶段,进一步提升林果业加工转化能力,是这个阶段内的必要举措。为此,今年我区还将把推动特色果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引进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内力争引进3—5家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果品精深加工企业,规范运作果品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

  生态旅游:把斯德克打造成最美雪村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钟强报道)从阿勒泰市出发,沿克兰河而上,进入小东沟不到3公里,就是阿勒泰市拉斯特乡喀拉铁列克村的斯德克片区。斯德克虽然地处阿勒泰市城郊,但因山高坡陡沟深土地少,加之冬季雪大,造成这个片区村民整体贫困。

  但是今年冬季再到这里,一个美丽的小村豁然出现在眼前,不时有画家、摄影家和游客在村里出出进进,炊烟从村民家里缓缓升起,崭新的农家房屋建设、奇特的雪蘑菇景观、红红的大灯笼、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在冬日里呈现出一派别有的韵味。

  据介绍,为了让斯德克片区的村民早日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想了很多办法,先后多次尝试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发展牲畜育肥等,但成效都不明显。2017年,随着阿勒泰市至禾木景区旅游道路建设的立项,这让他们眼前一亮,经过由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联席会研究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发展旅游。

  而吉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对此也高度关注。经过多次到实地进行调研,走访各族群众,吉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最终按照吉林省多年发展冬季旅游的经验,围绕打造最美雪村的发展定位,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援疆资金,对斯德克片区的村容村貌进行全面升级,就地取材拉来鹅卵石、干树桩,在村道两旁建起雪蘑菇景观,对农户房屋进行装修改造,依托当地哈萨克族、蒙古族民俗传统文化,打造民俗歌舞表演、古老滑雪、马拉爬犁体验观光等旅游娱乐项目。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工作队会同村党支部根据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对参与从事旅游业的村民进行培训,邀请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到村里对糕点制作、烹饪、游客接待、家具陈设等进行了全方位培训。

  村民娜仁材克之前在阿勒泰市一家餐馆打工,每个月只有2000元的收入。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鼓励与扶持下,她不仅回村开起了名为“五棵树”的农家乐,还牵头成立了“农家乐”合作社,并于2017年11月正式营业。自开业以来,她每月的收入与过去打工时相比高出了3倍多。“去年我开业接待第一批客人,他们点了我最拿手的抓肉、哈萨克洋芋等。一顿饭消费了400多元,除去成本,我们赚了150多元。”说起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娜仁材克记忆犹新。

  从乌鲁木齐专程带着朋友前来旅游的游客张华说:“这地方很好,值得一来,是一处休闲度假、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地方,我在这里拍摄了好多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引起了大家极高的兴趣,有好多人计划近期来看看。”

  现在,在斯德克不仅有配套的餐馆、民俗文化馆、民俗茶坊、民俗旅馆,还有摄影体验馆和小超市,过去冷清的小山村一下热闹了起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开始回家创业,有力拉动了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惠民项目要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困难群众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最终达到增收致富的目标。”阿勒泰市“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耿新东说。

  据了解,目前旅游已成为阿勒泰地区促进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2017年,全地区累计接待游客达15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12.4亿元。

  生态补水:塔河下游群众乐开怀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瑞麟报道)“水多了,环境改善了,再也不用担心沙尘暴会弄丢我的羊了。这几年下来我的羊已经有几百只了,每年收入都在增加,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吐迪·艾买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生活在台特玛湖附近的吐迪·艾买提而言,生态环境是直接影响他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前些年,吐迪·艾买提带着50只羊搬来时,台特玛湖附近还是一片沙地。每年春秋多风季节,时常“光顾”的风沙和不时赶来“凑热闹”的沙尘暴一度让他后悔来到这个地方生活。

  不仅仅是台特玛湖,曾经由于塔里木河下游长期断流,导致区域内大片胡杨林死亡,沙尘成为这里的常客。200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项目总投资107亿元,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地下水开发利用、博斯腾湖输水系统、生态建设保护等九大类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进行塔河综合治理。

  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17年新疆塔里木河全流域全年累计输送生态水达24.69亿立方米,超过9个天山天池输水量,两岸植被重现生机,下游“绿色走廊”逐步修复,尾闾台特玛湖在阳光下闪动着粼粼波纹,周边也形成了水草丰美的湿地。

  吐迪·艾买提见证了台特玛湖水量的增长,见证了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变,那些曾经无比期盼的好日子,也随之而来。看着来台特玛湖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吐迪·艾买提又有了新的想法:“我想在这里开个牧家乐,这样家里的经济状况就更好了。”

  “涅槃重生”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正逐渐改善,数据显示,塔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沙化面积减小了,胡杨林恢复生机了,风沙区变成了风景区,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不时有成群的水鸟腾空而起,这在南疆难得一见的景色更是引得无数游人在路过此地时驻足,观景拍照。

  生态公益岗:农牧民的新工作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骆晓华 通讯员蒋玉峰报道)阿曼拜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石头乡大石头村的村民,现在他每天都要去东天山这片森林,在自己负责看护的林子里巡查几个来回。仅靠这项工作,去年他家年增收1万元。

  “这要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才使我有了这份管护员的工作。”2月14日,今年64岁的阿曼拜说。

  阿曼拜有三个子女,妻子患有慢性疾病,需常年吃药,医药费开销大,为此阿曼拜一家被列入大石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是阿曼拜一家贫困的主因。2017年3月,在大石头村委会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阿曼拜申请了东天山森林管护员岗位,得以就业,每月可领到833元。现在阿曼拜一家脱贫信心很足。

  让贫困群众受益于生态保护的过程,享受到生态保护的成果,并从中脱贫致富,阿曼拜就是一个例子。据了解,目前像阿曼拜这样被聘请为生态保护人员的贫困户在木垒县还有59名。

  去年以来,木垒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水生态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禁休牧、草畜平衡制度,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同时,该县还对有发展林下产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苗木补助,优先将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请为生态保护人员,以管护森林的形式带动精准脱贫。

  记者从木垒县扶贫办了解到,今年,木垒县将依托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水生态治理等工程,进一步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上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范围,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除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外,同时木垒县还将兴林增绿和绿色富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苗林、林果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实现了生态、经济扶贫的目标。

  据介绍,在2月7日召开的自治区扶贫开发会议上,自治区要求全区各地实施生态补偿扶贫,落实国家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生态公益林扶持政策,从贫困人口中选聘草原管护员4741名、转化生态护林员8000名。

  设施农业:让戈壁滩变成致富“金沙滩”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玉召 通讯员刘维报道)“新的一年希望能继续多挣钱,添置农具、装修房子,让孩子好好接受教育……”2月24日,阿力亚·阿不都外力一脸幸福地说着自己的新年愿望。如今,已经成功脱贫的阿力亚一家盖起了新房,家里收拾得干净明亮,各类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阿力亚一边要照顾蔬菜大棚,一边要操心着产业园里的工作。“这一头是蔬菜大棚,另一头是产业园,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阿力亚说。

  阿力亚·阿不都外力是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的贫困户,以前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放牧,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尤其是随着牧场草原退化,放牧育肥也变得十分困难,一家人的日子更不好过。

  2009年6月,阿力亚看到县城边建起了戈壁农业产业园,好多乡亲都把家里的牛羊交给别人代牧,走进产业园或学习温室大棚技术,或直接务工就业,日子越过越好。于是她也和丈夫决定去产业园。

  在产业园,阿力亚每天都有20元的补助,夫妻俩加起来一个月不仅有1200元生活补助,还能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不久,她和丈夫熟练地掌握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看到蔬菜种植能够带来巨大效益,夫妻俩承包了4座蔬菜大棚,全部种上了时令蔬菜,当年就赚得盆满钵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与荒漠戈壁为邻,如何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获得经济效益?为了让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农牧民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克州推出农林经济发展向戈壁进军、向戈壁要效益的举措。

  目前,克州已建成集中连片规模戈壁设施农业基地7个,共6332座戈壁农业大棚,总面积达到8200亩,预计年累计生产各类设施农产品2.35万余吨,实现总产值8846万元。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戈壁农业种植品种也由单一的蔬菜种植向各种菌类、果树、木耳、花卉、鱼、牲畜等多元化、高效益的种植、养殖方向发展。

  而在自治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农工程的帮助下,目前克州已建成果蔬热风烘干房150座,50吨组装式冷藏库达到40座,总投资共计1120万元,烘干房、冷藏库覆盖全州所有果品、蔬菜种植的乡镇。

  记者手记:实现绿色与脱贫双赢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陈冠锦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握得住生态才能把握得住未来。

  生态扶贫是一个基于现实生态危机和贫困人口状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我区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薄弱,一味地强调发展只能使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化。生态扶贫就是要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结合,在推进环境稳步改善的同时,给贫困户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近年来,我区开展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比如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护林建设、荒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使当地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获得了诸多收益。

  还有一部分贫困户因为生活在生态系统需要恢复和重点保护的地区,这些区域发挥着“生态保障”“资源储备”功能。对此,自治区也有相对应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以让他们获得相应的扶贫补助。部分地区还可以将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护林员,让他们通过稳定的工作实现脱贫。

  对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更是可以通过发展生态的衍生产业来助力脱贫。比如:阿勒泰市拉斯特乡斯德克片区的“雪村”、巴里坤县的巴里坤湖等,都是通过环境整治或利用当地的特殊生态条件发展旅游业,进而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

  除此之外,还有林果业、特色养殖业等,这些产业都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同时具有良好的脱贫效应。可以说是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扶贫正是人与自然协助发展、共同前进的典型实践。随着我区生态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生态与发展必将实现有机统一,我区各族群众将在“绿水青山”中携手奔向小康。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