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使重庆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前沿”

2018年03月08日 11:02   来源:重庆日报

  “一带一路”倡议使重庆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前沿”。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刘桂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重庆已形成“1+2+5+7”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构建起三条骨干国际贸易大通道,形成了“Y”型通江达海的开放格局。

  刘桂平说,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部署和安排,进一步释放了“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这必将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重庆已形成“1+2+5+7”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成为承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主载体,成为引领重庆开发开放的“火车头”。对接报告部署的任务,重庆将抓住机遇,不断做强做大骨干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目前,我市已构建三条骨干国际贸易大通道,向东,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同时,通过上海出海口与世界联通;向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2011年在全国率先开通中欧班列(重庆),截至2018年2月底,已累计开行1688列,数量和货值在全国中欧班列(西线)中均位列第一;向南,培育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通道,2017年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全国率先开通并常态化运行“渝黔桂新”铁海联运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车,2018年上半年将实现“天天班”。

  “重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形成的‘Y’型开放大通道,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要求。”刘桂平说,下一步,重庆将做强东向通道,拓宽西向通道功能,做大南向通道,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加快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刘桂平还表示,重庆将不断完善便捷高效的通关体系,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健全跨国铁路和跨国海关的国际协调机制,健全中欧班列与20多个欧洲国家海关形成的“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线放行”的“一卡通”通关模式,并将之复制推广到南向通道,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海关的国际合作。同时,全面融入全国关检通关一体化,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7x24小时通关通检全覆盖,推进卡口“全天候智慧通关”。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利用在全国率先成立的物流金融公司,拓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的使用面和认可度。努力建设“口岸体系全、功能配套齐、通关效率高、服务环境优、集聚辐射强”的口岸高地。(记者 何清平)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