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想提高含金量?这样做!

2018年03月17日 10:22   来源:最后一公里

  柳枝泛绿,透露着春天的气息。一批新疆大学的学生刚到校,就又背起行囊坐上火车,踏上了一次特殊的历练之旅,而叶城县柯克亚乡柯克亚村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大学生们在这一次特殊历练之后感悟到了什么……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武磊 报道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学院大学生:曾博文

曾博文(右)给村民们上课。

  从最北到最南,跨越整个新疆;从课堂里的学生到三尺讲台上的夜校教师;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村委会主任助理……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进深度贫困村、走进最远一家人,并完美适应了新角色。

  到柯克亚村的第二天我就和新疆大学“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起开始了入户走访。让我心生敬意的是,不论生活境况如何,我每去到一户人家,迎接我的都是热情洋溢的笑脸。质朴的村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贫困没有打倒他们,他们依然积极乐观向上。每个晚上,村民们都会准时来到夜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跟着我一个字一个字认真朗读,看着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想要努力靠自己双手改变人生的热切希望……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学院大学生:顾嘉诚

顾嘉诚在村民家入户走访。

  虽然之前去过其他单位实习,但这次对我来说格外不同。3月5日,我第一次来到了昆仑山脚下的柯克亚村,跟驻村工作队一起入户走访、体察民情,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天地。在我看来,此次主动报名到基层来,既是对自身的锻炼,也是对我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考验和检验。农村广阔天地,青年学子大有可为!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学院大学生:王浩楠

王浩楠帮村委会整理档案。

  当我再次回到有着“昆仑第一城”美誉的叶城县,回到柯克亚村,看到村里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

  如今,村民的精神面貌与2017年我到村里实习时又有了很大改善,村民们的想法已经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村委会大院里不时有人来咨询外出就业、务工、技能培训、扶贫项目等事宜。对了,假期里返乡学生也为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这一切变化,都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单纯的进行物质援助,更要从孩子抓起、从教育抓起,使乡亲们真正掌握致富奔小康的技能和本领。我愿意跟随党的指引,投入到这场扶贫攻坚战之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学院大学生:王少杰

王少杰到村民家入户走访。

  3月5号这天,我又踏上了柯克亚村的土地。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柯克亚村,少了点兴奋,多了些回到“家乡”的安逸。我想,我已将柯克亚村当成了第二故乡。看着村里的变化,我不禁心生感激。我知道,这是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大力扶持和投入的结果,是新疆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辛勤工作的结果。摩拳擦掌,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为我的第二故乡做点什么,柯克亚村,我会努力的!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学院大学生:魏铭扬

魏铭扬(左)和村里的孩子合影。

  哪里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来到柯克亚村我踌躇满志,在这里我会努力工作,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懈怠,在精准扶贫的路上放飞我们的青春梦想!

  后 记:

  一直以来,新疆大学发挥人才高地优势,立足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到基层广阔天地锻炼成长,“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成为近四万新大人心中最强烈的共鸣和声音。

  2017年以来,新疆大学先后派出310多名教师、57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深入南疆宣讲、支教、扶贫等,服务社会、彰显价值,取得良好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