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卫星工厂”打开喀什扶贫新窗口

2018年03月22日 10:34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报道)第一次走进泽普县启成纺织制品有限公司建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生产车间里的繁忙景象让图罕 · 赛麦尔感到紧张和局促。

  那是2017年5月16日。如今图罕已是这家“卫星工厂”的工人,一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我这个工作不影响农活,农闲时过来做工,拿计件工资,车间离家又很近,还可以照顾家人,真的很不错。”图罕满足地说。

  图罕家本是泽普县图呼其乡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植7亩耕地维持一家生计。

  近年来,喀什地区积极探索创建“卫星工厂”的扶贫平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口。

  就地就近就业的新渠道

  “在进入工厂之前,我们家的月收入约520元,现在我每个月能拿到2500元。”英吉沙县城关乡喀赞其艾日克村村民阿依努尔 · 赛买提笑呵呵地说。

  阿依努尔每天在家门口上班挣钱,不但帮家里盖了新房,还添置了新家具。“我生产的手套‘漂洋过海’卖到了国外呢。”阿依努尔很有成就感地说。

  阿依努尔所在的“卫星工厂”是山东援疆企业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在英吉沙县开办的17个“卫星工厂”之一。

  针对当地群众不愿离家就业的现状,中兴手套采取了“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中心工厂负责培训和统一发放订单、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将原料做成成品手套。“这有效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积极性。”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总经理轩辕书浩介绍。

  “现在想想,以前在家种地,庄稼一年收成一次,现在在工厂上班,工资月月有,工厂离家近,既不耽误农活,做得好每月还能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当然是在工厂上班好。”在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卫星工厂”工作的苏盖提乡阿其玛依日克村建档立卡户阿依米 · 阿依穆妮莎说。

  和中兴手套一样的“卫星工厂”,在喀什地区遍地开花,成为深度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

  “创建‘卫星工厂’不仅要给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还要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现在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喀什地委书记李宁平说,喀什地区的“卫星工厂”已吸纳了上万名像阿依米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

  喀什创建以“卫星工厂”为载体的就业扶贫新模式,不仅探索出深度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新路径,还充分挖掘了该地区在劳动人口、特色产业、闲置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先天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意义深远。

  摆脱贫困的新平台

  今年,44岁的肉孜古丽 · 亚克甫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领到工资的愿望。

  “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孩子,真的很知足。”肉孜古丽说。

  肉孜古丽一家是巴楚县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

  2017年8月,该县生存条件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10个乡镇813户2693人,搬迁到巴楚镇城南农贸市场南侧集中安置点——幸福社区,迎来崭新的新生活。肉孜古丽就是其中之一。

  “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建立‘社区+工厂’就业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实现精准扶贫。”巴楚县县委书记何强说。

  “我一天挣80元,丈夫在附近工地打工,一天100多元收入。”肉孜古丽笑着说。

  肉孜古丽工作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巴楚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产业,这个集“光伏扶贫+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不仅让搬迁户在园区务工并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还让搬迁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秉承“群众搬到哪里,就业民生服务到哪里”的理念,巴楚县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社区,采取“社区+工厂”的模式让深度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不仅实现就业和顾家两不误,稳住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更稳住了大家的心,深受群众欢迎。

  当前,喀什地区通过“卫星工厂”的建设,取得了贫困人口有效脱贫、企业缓解招工难题、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活力增强的“多赢”成效。

  奔向美好未来的新希望

  每天一大早,在叶城县夏合甫乡其瓦村,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卫星工厂”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忙着分选核桃。

  “我干得快,带着孩子一天也能挣五六十元钱。”该乡英巴格村贫困户阿依古丽 · 斯拉木说,“下班回去也不耽误给家人做饭。”

  “分选核桃的200多人都是来自附近深度贫困村村民,是最需要关心的群体,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红春感慨地说,“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要带领好这个特殊群体就业创业,责任重大。”

  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喀什地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叶城县各乡镇开设18个“卫星工厂”,吸纳本地劳动力200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56%。

  目前,叶城县有7家核桃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近4万吨,生产加工产品6万吨,实现核桃从青皮到壳到仁全利用,做到全产业链“吃干榨尽”。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扶贫的“短板”,叶城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公司+合作社(卫星工厂)+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一个集培训、就业、创业为一体的精准就业扶贫基地。

  如今,叶城县户均核桃地6.5亩,人均25株核桃树,遍布全县的核桃“卫星工厂”和合作社,已经带动当地1.5万人就业。

  叶城县“公司+合作社(卫星工厂)+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喀什地区围绕优势产业创建扶贫“卫星工厂”的缩影。

  喀什地区去年开工建设了154个“卫星工厂”,新增就业上万人,今年计划建设304个“卫星工厂”,实现新增就业2.2万人。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