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培育出两个棉花新品种 将长绒棉的优秀基因“嫁接”到陆地棉上

2018年04月04日 09:38   来源:新疆网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丽报道)新疆科研人员将长绒棉(学名海岛棉)的优秀基因“嫁接”到陆地棉上,成功改良陆地棉的纤维品质,培育出棉花新品种“新农大3号棉”和“新农大4号棉”。

  4月3日,记者从新疆农业大学了解到,“新农大3号棉”和“新农大4号棉”是由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全家团队成功改良的。

  据了解,海岛棉、陆地棉是棉属的两个种,陆地棉是天然的“粗纤维、纤维长度较短类型”,海岛棉则为“细绒、纤维长度较长类型”。长绒棉,被称为“纤维上的宝石”,其纤维长、强度高、品质优良,是纺织高档纺织品和特种织物不可缺少的原料。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0.8%,产量占全国74.5%。

  与国际棉花生产相比较,我国皮棉总产世界第一,棉花单产居中上水平,单产居5大产棉国首位。但我国棉花主要品质指标(如强度、细度、长度)之间不配套,棉纤维强度相对偏低,原棉类型单一。因此,国家每年需进口优质皮棉100多万吨。

  如何将长绒棉的优秀基因“嫁接”到陆地棉上,提高陆地棉的产量和纤维品质,以满足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要求,成为新疆科研人员的一大挑战。

  陈全家说,他们团队从2014年开始,就承担了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及鉴定、挖掘与利用研究”。团队从新疆自育的海岛棉分离并克隆一些调控纤维发育、品质形成的优良基因,初步解析了海岛棉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结合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经过3年的努力,培育出这两个具有海岛棉优良纤维的棉花新品种。

  据了解,该项目初步揭示了长绒棉优异纤维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我国长绒棉优质品种的标记辅助选择和优质性状基因的克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新农大3号棉”和“新农大4号棉”去年在沙湾县的试验示范表明,与当地常种的品种“新陆早36”相比,棉花产量分别增加了17.9%和20.2%,马克隆值分别达4.7和4.3,衣分分别为43.7%和46.6%,纤维长度分别达到33毫米和32毫米,具有长绒棉优良纤维的品质。

  通过测算,新品种对于棉花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今年,该品种已在奎屯、乌苏、石河子等地进行试种,这将有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国产原棉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