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工作队真情办实事 让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

2018年04月12日 10:37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 米日古力 · 纳斯尔报道)“我家去年核桃收入7500元,在村里开商店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3月10日,一见面,叶城县萨依巴格乡阿亚格欧尔达贝格村昔日的贫困户吐尔洪 · 吾守尔就笑着对记者说,对我们这个四口之家来说,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政策好了,家境殷实了。

  自治区煤田灭火工程局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紧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了不让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通过帮助村民换思想、搭梯子、引路子,积极探索资产收益制度扶贫,拓宽村民致富门路。

  领办合作社,让贫困户有“红利”

  “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钱。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一个月挣19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大家伙儿乐着呢!”阿亚格欧尔达贝格村七仙园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村民吾麦尔艾力 · 沙瓦孜说。

  阿亚格欧尔达贝格村286户1104人,有贫困户42户158人,占全村人口的30%,全村种有核桃2095亩。去年,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村里家家种核桃,而且富余劳动力又较多。怎么做才能既解决就业问题,又提高核桃的经济附加值呢?通过深入调研,阿亚格欧尔达贝格村党工委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海如拉 · 热合曼大胆提出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想法。

  在派出单位自治区煤田灭火工程局党委的支持下,工作队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在阿亚格欧尔达贝格村成立了七仙园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村“两委”统一管理、集体经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及无劳动力的村民参与入股。为了消除村民疑虑,工作队给他们仔细讲解合作社运作流程,带领村民前往附近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

  “资产收益扶贫,既增加了贫困户和村集体的财产性收入,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可谓一举多得。”海如拉介绍说,“按照合同,每年村集体和贫困户都有收益。”

  “现在103户村民入股,其中贫困户入股或就业13户,低保户入股17户,2名残疾人入股。”阿亚格欧尔达贝格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克尤木 · 阿布都卡迪尔介绍说,“我们村能有这样的合作社,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帮助。”

  听党话跟党走,日子会越来越好

  “我们提出了构建‘抱团式’产业发展道路,推广‘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采取村‘两委’统一管理、集体经营方式的农民合作社方案和规划。”海如拉说。

  在专家问诊、民意征集、效益评估的基础上,自治区煤田灭火工程局投资100万元支持该项目。短短两个月后,占地2000平方米的七仙园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厂房于去年9月底正式落成。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合作社产品质量,工作队先后多次邀请林业部门专家深入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改造中低产田,推广优良品种。“去年7月正值核桃灌浆期,工作队邀请专家先后5次为村民传授核桃管理技术。”吐尔洪激动地说,“请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甄别更新枝条、疏剪调节树势。”

  围坐在吐尔洪家的商店里,村民抢着介绍合作社带来的变化。

  “去年,我3亩核桃收入3800元,这多亏了合作社收核桃价比市场上高2元。”吾麦尔艾力笑着说。

  “去年,合作社向村民收购了20吨核桃,将来生产扩大后还将继续与村民签订单收购核桃。”海如拉对围坐在身边的村民说,根据预算,合作社生产运营步入正轨后,扣除运营成本、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后,剩余所得按照全体社员的入股比例来分配。“今年入股社员每人至少能拿到分红1000元。”海如拉信心满满地说。

  吐尔洪激动地说:“听党话、跟党走,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围绕产业挖岗位,贫困户家门口挣钱

  “输血”容易“造血”难。每年的分红虽能给贫困户带来收益,但仅靠这一项还是难以根本脱贫。工作队围绕产业挖掘就业岗位,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52岁的吐尔洪 · 吐尼亚孜是七仙园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库管,“家门口工作,收入也不错,谁还愿意离开家乡呢!”他说。

  吾麦尔艾力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照顾不了年迈的父母。现在他在合作社上班,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不耽误种地,年底还有分红。“生活有奔头,咱干得也带劲!”吾麦尔艾力对未来充满希望。

  “合作社的榨油厂已安置6名贫困户上班,将来达产后,能提供40个就业岗位。”阿布都克尤木说。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既有分红,又有稳定就业的工资,短期“输血”变长期“造血”。

  为了让贫困户更好地就业,工作队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等作为培训内容,又开设种植、养殖、林果业管理、计算机培训、电焊、厨师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工作队还与用工企业沟通,针对贫困户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努力让有条件的对象掌握1项—2项职业技能。

  现在,村里月收入4000元的外出务工年轻人已有22位。在村创业文化广场,9户贫困户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经营餐饮、商店、缝纫店等,大幅增加了家庭收入。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