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读书的感觉,我懂

新疆“书香之家”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8年04月26日 13:37   来源:天山网原创

   编者按: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尊重知识、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也每每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叹服。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天山网推出策划报道“书香天山,我们一起读书吧!”该策划分为三个主题:一本书、一个阅读家庭、一个读书调查。今天推出第二篇——《新疆“书香之家”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艾山江夫妻俩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访者本人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 实习生阿丽娅 · 吐尔洪报道)4月24日,艾山江 · 肉孜和妻子准备回托克逊看望生病的岳父,临行前,艾山江把一本书塞进包里,妻子看到后笑着说:“默契,我也想带这本书在路上看!”

  夫妻俩不约而同想要一起带在路上看的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艾山江 · 肉孜是乌鲁木市沙依巴克区雅玛里克山片区管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们一家三口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中,艾山江的家庭成为乌鲁木齐市唯一入选家庭。

  痴迷读书的感觉,我懂

  采访时,艾山江对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写到爱读书的内容印象深刻。书中写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痴迷读书的感觉,我也懂,我每天坚持读书3小时,读书是我的习惯,一天不读,我就感觉哪里不对。”他说。他的妻子祖热古丽 · 苏力坦是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的一名幼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老公同读一本书后,交流沟通,夫妻俩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儿子依合巴力江 · 艾山江就读于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宏志班,现在看课外书籍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看到爸爸妈妈都在抢着看这本书,他就问爸妈这本书具体讲了什么内容。“爸爸告诉我,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还不忘读书,我也要坚持读书,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说。

  在这个爱读书的家庭里,书是最多且最宝贵的东西。艾山江为自己和家人订阅了二十多种杂志、报刊,另外平均每个月还要购买10本书,每年花在阅读上的钱都在5000元以上。

  爱民为民情怀根植于心

  今年3月,艾山江夫妻俩一起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7年中,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读到梁家河的这一段时,艾山江回忆起往事。2005年,他在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河东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的状况并不好,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走访,找村民了解情况和意见,起早贪黑和村民们待在一起,制定出符合村民脱贫工作的方案后,又与村里的干部们讨论,如何有效推进。三年后,全村基本实现脱贫“摘帽”。

  “书里写到‘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我把这句话刻在心上,无论曾经的岗位,还是前两年我在基层驻村,又或是我现在的岗位,我都要将这句话铭记在心。”艾山江说。

  妻子祖热古丽在与艾山江讨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时说,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读到这里很有共鸣,也让我更能体会到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美好的青春回忆。”她说。

  “与书为友,人的内心就会特别踏实,而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种好书,更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丰富内心的世界,也会让人在实际工作中获益。”艾山江说。

[责任编辑:何晶晶 ]

畅读这本书是一件愉悦的事

来源:天山网原创 | 社会新闻 | 2018/04/23 10:09 阅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