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记协推荐参加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公示

2018年05月22日 01:47   来源:天山网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玉努斯夫妇:为了一句承诺守边26载

参评项目

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通讯

语种

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袁蕾、王永飞

编辑

杨杰

刊播单位

新疆日报

首发日期

2017年1月4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5版 今日看点

作品字数

(时长)

2795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本文是新疆日报大型主题策划采访“边境万里行”栏目的一篇优秀代表作。记者在新疆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得知玉努斯夫妇用忠诚书写爱国情怀的故事:玉努斯夫妇为了一句承诺,坚持守边26载,用56堆石头换回222平方公里领土,如今薪火相传,儿子又当上了护边员。记者意识到,这一家人的守边故事,就是边疆人民家国情怀的最直接体现,于是在寒冬时节驱车前往人迹罕至的天山脚下,翻达坂、涉冰河、入住户,在现场深入细致地了解了一家无怨无悔守护好祖国边疆每寸领土的感人事迹,最终写成此稿。

新疆边境线长达5700多公里,在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稿件在新疆日报一经刊出,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人民、网易等国内各大网站及疆内诸多媒体、微信公号纷纷转载,传播效果明显。温宿县宣传部和武警边防部队也致电记者,对稿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稿件不仅讴歌了主人公的事迹,更是对边境历史和边民的贡献进行了公正客观描述,让爱国主义旋律更加响亮,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作者采访深入细致,文笔细腻生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不仅刻画了主人公的感人事迹,也是对众多默默守护边境的边民群体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无私奉献的赤诚品格的一种赞颂,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维护祖国领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赞颂。稿件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厚度、有温度、接地气,是一篇从内容到写作都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8年5 月19 日

联系人(作者)

袁蕾

手机

13999918205

电话

0991—5593049

E-mail

405916846@qq.com

地址

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新疆日报社

邮编

830000

 

玉努斯夫妇:为了一句承诺守边26载

  编者按:边境几多人与事,联着历史与未来。延续本报“边境万里行”第一组、第二组的脚步,第三采访组日前奔赴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等地州边境县市,用记者的脚板走一走,用记者的镜头拍一拍,用记者的笔头写一写边境县市里的新人、新景和新感受。    

   我们走起来,边境故事讲起来。今日起,本报陆续刊登来自“边境万里行”第三采访组的前方报道,敬请关注。

  2016年12月26日,位于天山脚下的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塔木里克村万籁消寂、牧草枯黄,北风起处,大地略显萧瑟。 

  从这里到阿克苏地区公安边防支队阿克青边防派出所柯尔克孜族护边员玉努斯•亚库西夫妇在边境英沿地区的居住点,还有100多公里的山路。这个季节,63岁的玉努斯还留在山上放牧守边。

  采访团一行想继续前行,阿克苏地区公安边防支队政治处干事龙治强劝住我们:“再往上,还要翻越海拔4300多米的达坂。现在盘山路上全是七八厘米厚的冰,一旁就是悬崖、河沟,车辆很容易打滑,建议你们还是明年夏天再去吧!”

  还好玉努斯的爱人阿西古丽•卡德尔在塔木里克村的牧民定居点,我们失落的心情立即180度回转,直奔过去,想赶紧听听这对护边员夫妻守边26年的故事。 

  26年守边生涯始于一句承诺

  我们来到阿西古丽家时,她正抱着一捆苞米杆喂牛。见到一群“不速之客”,大黄牛也忘了咀嚼,盯了我们好一阵。

  “快进来,外面冷。”阿西古丽拍拍身上的草屑,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屋内正中央的火炉烧得正旺,锅里咕嘟咕嘟地滚着羊肉烩白菜,油亮的面剂子在案板上盘成圈——午饭应该是拌面。 

  阿西古丽的女儿羞涩地把锅端到一边做饭,大家便围着火炉坐成一圈,伴着柴火哔哔剥剥的声响,阿西古丽的讲述就从26年前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开始了。 

  1990年以前,玉努斯和另外70多户牧民居住在英沿地区,这里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处。那年春天,一场洪水冲毁了家园,70多户牧民的房屋全部倒塌,8位牧民失去生命,损失牲畜上百头。就在大伙儿几乎绝望的时候,阿克青边防派出所官兵和当地政府送来救援物资,帮助大家渡过了难关。 

  “洪水过后,大家都不敢在山上待了,一个个都离开英沿,去寻找新的家园,这里几乎成了无人区。”阿西古丽说,正在亲友和邻居劝他们也赶紧走时,玉努斯无意中听到时任阿克青边防派出所所长阿不力孜的担忧:“英沿还没有划分勘界,没人可怎么守啊!”“我留在这里不走了。”玉努斯当即承诺。 

  “亲戚怎么劝都没有用,他就是驴一样的倔脾气。”阿西古丽笑着说。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离开英沿地区一步。不久后,玉努斯和阿西古丽就加入了护边员队伍。 

  2010年冬天,其他牧民都怕有雪灾提前下山了,英沿地区就剩玉努斯和邻居两家人。“玉努斯说,边界不能没有人,决定和全家留下来放牧。”阿西古丽回忆说,一天早上,他们起床开门时,发现门打不开了,原来是下了一夜的大雪把门堵住了大半截。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我们才挖开了一个通道走出去,检查了羊群的损失。”阿西古丽说。可当时家里就剩下两袋面粉和两袋大米了,油盐酱醋也不多,坚强的女主人瞒着玉努斯和孩子,开始“精打细算”地做着每一顿饭。 

  “一个星期后,玉努斯看到我越吃越少,每顿才吃一小碗饭,我这才把实情说出来。”阿西古丽说,这一困就是半年,在这期间,他们一家四口就靠仅有的这些米面,还有一窖的土豆过了冬,“直到2011年5月,雪都融化了,我们才下山。”

  56堆石头勘定222平方公里领土

  正当我们唏嘘边境地区自然条件的艰苦和玉努斯夫妇的坚守时,阿克青边防派出所所长艾立卡木•艾尼瓦尔忍不住插话道:“他们俩还是给我们国家勘定222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功臣呢!” 

  222平方公里领土!看到我们表情一惊,阿西古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身找出一张照片来给我们看。照片里,玉努斯正埋着头,用石头在界碑前的地面上摆出“中国”二字。 

  艾立卡木说,塔木里克村所属的英沿地区有200多平方公里,因为历史、政治原因,这里曾经被列为“争议地区”。2001年秋天,中吉两国共同勘界,这一带没有明确的地面标志,按照国际惯例要根据当地居民意愿进行划分。 

  “玉努斯夫妇在平日放牧的时候,总是会用石头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堆起一个个石头堆,因此勘界时,玉努斯和他堆的56个大大小小的石堆对这片领土的认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争取到他的支持就能在领土勘定中占据主动。”艾立卡木说。 

  在勘界前,有人多次上门劝说他们加入吉尔吉斯国籍,“还有人拿着花花绿绿的钱,说只要我们答应,还有更多好处。”阿西古丽说,玉努斯当时就掏出身份证对他们说“我们是中国人”,对方知难而退。222平方公里最终正式成为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的一部分。

  阿西古丽诚实地说:“其实我们起初堆石头时,就是想着万一在山里面迷了路,顺着这些石头就能走出去,这是我们放牧守边的习惯,没想到石头堆会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立界碑那天,玉努斯和同伴骑着马,用两头牦牛将界碑从库尔干边防连运到边界前,走了一整天才到。 

  “他早早地就跟儿子请教如何标标准准地写好‘中国’这两个汉字,界碑立好后,他在界碑前的地面上用石头摆出大大的‘中国’字样,还专门拍了照片留作纪念。”阿西古丽说,“这是我们全家都感到最骄傲的一天!” 

  薪火相传儿子当上了护边员

  “大马的脚印小马踩着走”。2006年,玉努斯的小儿子吐尔地•玉努斯也加入了护边员队伍,一家三口协助边防官兵牢牢守护着边境的安全稳定。

  这两天,吐尔地又准备上山了,除了带些食物,还要给快要产羔的山羊带点药。 

  “路那么不好走,你怎么去?”我们担忧地问他。

  “一半骑摩托、一半骑马啊。这条路上的每条沟、每块石头我都熟悉,没事。”说着,吐尔地水平弯曲着右臂,端放在胸前,拿它跟我们比划着盘山路急转弯的样子,“我专门数了,像这样的弯,这条路上有99个。” 

  “那可比‘山路十八弯’多多了!”我们的玩笑把大家都逗乐了。阿西古丽也笑着说,希望儿子像草原上的石头一样,谁也搬不走,就留在那儿守护边境。

  阿西古丽说:“我虽然53岁了,可是英沿那么美,我想一直待在山上,老了也待在那里!可是守边的事必须有年轻人来继承,儿子说要跟我们一样,当护边员,把护边当成自家的事,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经过多年的历练,吐尔地已经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护边员,这让玉努斯夫妇很自豪。2014年,边防派出所联合解放军边防连对边境某区域进行清山踏查,玉努斯和儿子主动请缨担任向导,发挥对边境地形熟悉的优势,与官兵们一起穿山越岭,顺利完成任务。2015年10月,由于连续雨雪天气,运送给养的车辆无法进山,阿克青边防派出所某边境执勤点出现断粮危险。得知情况后,玉努斯带着儿子用牦牛驮去生活物资,解决了边防官兵的燃眉之急。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26年来,在玉努斯夫妇坚守的地方没有发生一起本国人畜越界事件,他们为派出所提供情报信息200余条,劝阻、堵截企图非法越界人员30余人次,拦截、驱赶可能越界的牛羊马群40余起,救助受困人员30余人次,及时发现并报告1起外国人从吉国非法越界事件,为国家、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 1 2 3  ...   11 > >>
[责任编辑:林庆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