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花盛开】托格日尕孜乡: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光芒

2018年05月28日 22:49   来源:天山网原创

  引言:五月,石榴花开时,丹朱欲滴,仿佛能看到石榴果成熟后,籽粒饱满,颗颗相抱,正如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

  天山网特推出系列报道《天山南北花盛开》,通过实地采访2017年度新疆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的典型事迹,讲述天山南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暖心故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在库尔班 · 吐鲁木纪念馆正厅,摆放着一座铜铸的雕塑。 

  天山网于田讯(记者赵紫璇摄影报道)5月22日,43岁的亚森 · 买买提明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库尔班 · 吐鲁木纪念馆,为前来参观的邻里乡亲又一次朗读了2017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 · 吐鲁木大叔的女儿托乎提汗 · 库尔班的回信。

  虽然这样的朗读已经重复了很多遍,但作为纪念馆的守护人、库尔班 · 吐鲁木的孙子,朗读时的亚森 · 买买提明声音洪亮,语调中夹杂着些许激动。

  23年前,纪念馆初建之时,亚森 · 买买提成为馆内第一名工作人员。60年前,石榴花开时,他的爷爷库尔班 · 吐鲁木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红色纪念馆里 “初心”不变 

  上世纪50年代末,托格日尕孜乡家家户户都挂着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库尔班 · 吐鲁木的画像。

  现如今,库尔班 · 吐鲁木纪念馆成了村民们总也待不够的地方。

  5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资料、10余幅手工绘画和60余件生前实物,配以北京电影纪录片厂摄制的纪录片等声像资料……纪念馆内的红色资源,生动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库尔班 · 吐鲁木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

  “库尔班大叔”的故事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也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往于田县参观。

  2016年11月,22岁的阿曼古丽 · 艾力主动申请到纪念馆做一名讲解员,家在于田县城的她,每天坐班车赶往托格日尕孜乡做义务讲解。  

  “纪念馆内,存放着全国各地的读者寄给库尔班老人的信。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却是一个褪色的信封。”她回忆道,2017年7月底,一名山西援疆干部前来参观时,在这个褪色的信封前停住了脚步。这位援疆干部想起自己已经73岁的母亲,年轻时就在临汾一中读书。

  通过电话连线,这名援疆干部得知,50多年前,母亲和班里的同学被库尔班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自发的以班级名义写了这封信件,以表达对库尔班大叔的敬佩之情。

  听完援疆干部转述的信件大致内容后,阿曼古丽感触颇深,如今虽然信件丢了,只剩下这个信封,但学习库尔班大叔精神永远不会丢。

  家家户户的“库尔班”情结

5月22日,村民们正在参观库尔班 · 吐鲁木纪念馆。

  库尔班 · 吐鲁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于田儿女。

  22岁的阿布杜力艾则孜 · 麦赛迪毕业后在乌鲁木齐市工作。这次他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跟着乡亲们一起走进纪念馆。他说:“在外工作,提起自己和库尔班老人是同乡,心里可骄傲了。每次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而与他同村的80岁老党员阿布杜合尼 · 玉隼,生在这个村,长在这个村。他回忆说,当时大家都特别信赖库尔班 · 吐鲁木,年轻人都以他为榜样。

  “1957年,我在村委会当会计,我始终记得,库尔班对我说,一定得管好村里的财务,不能乱花,这都是老百姓的钱。”阿布杜合尼说,“有了中国共产党,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我总教育我的孩子们,无论走到哪,一定要守法……”

  把“要守法”的家规铭记在心,阿布杜合尼的五个孩子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一家也被评为“库尔班 · 吐鲁木好家庭”。

  据了解,这些年来,托格日尕孜乡以库尔班 · 吐鲁木精神为载体,选树“库尔班 · 吐鲁木好家庭”268户,评选“库尔班 · 吐鲁木式好村民”569人。

  此外,托格日尕孜乡还成立了库尔班 · 吐鲁木红歌演唱队、库尔班 · 吐鲁木精神宣讲团等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开展唱响红歌、主题宣讲、捐资助学等活动,将库尔班 · 吐鲁木精神传到每家每户。

  热土孕育出民族团结情 

王道堂正在指导加帕尔 · 阿卜杜热合曼如何给枣树掐芽,为结果期做准备。

  “库尔班 · 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是托格日尕孜乡60年来最动人的故事。

  这些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争做新时代的“库尔班”,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王道堂2012年来到亚喀兰干村,承包了700亩枣园。这些年来,他一直无偿给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知识,还长期雇佣13个本村家庭贫困的老乡在枣园里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至3000元不等。

  在加帕尔 · 阿卜杜热合曼心里,王道堂就是他身边一等一的民族团结模范。初识王道堂时,他家还是个贫困户。后来,他跟王道堂学习红枣种植技术,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承包枣园,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2016年卖红枣纯收入15万元,他盖起了150平方米的大房子,去年又买了一辆面包车。

  王道堂和亚喀兰干村村民间的团结故事放在托格日尕孜乡,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

  一直以来,托格日尕孜乡的人们,始终传承着红色基因,凝聚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

[责任编辑:于洪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