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棵红柳大芸“沙漠淘金” 助力和田农民脱贫

2018年05月30日 09: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5月29日电(刘芬)从家无余粮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新疆和田县农民阿卜力肯 · 阿卜杜克然的人生发生了令人咋舌的变化;他说,这一切全部归功于“大芸”。

  今年49岁的阿卜力肯 · 阿卜杜克然是和田县英艾日克乡巴西阔尕村村民,自家的房子、地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有“一墙之隔”。2007年以前,家里也只有20亩贫瘠的土地,每年种植棉花和小麦,还不时被风沙侵袭,好年成也只够一家5口吃喝。

  新疆和田地处我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地区,这里炎热干旱,风沙肆虐,年均降水量仅为35毫米,年蒸发量2 480毫米,每年沙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当地有句谚语“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再来补”,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当地环境的恶劣。

  为了摆脱贫困,阿卜力肯 · 阿卜杜克然和其他村民一样,想了很多辙儿,可受限于恶劣的环境,始终没有起色。

  然而,就在他们身边的漫漫黄沙中,却藏身着一种被誉为“沙漠人参”的中药材——管花肉苁蓉,俗称“大芸”。现代研究表明,肉苁蓉功效多多,非常适合精力不济、身体虚衰的人群食用。2005年,管花肉苁蓉被正式收入《中国药典》。

  管花肉苁蓉是寄生在红柳根部的一种植物,和田周边的沙漠是其主要产地,阿卜力肯 · 阿卜杜克然也曾和伙伴们进入沙漠边缘采挖补贴家用,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最终就是靠着“大芸”实现了他和周边农民的脱贫致富梦。

  种植管花肉苁蓉,必须先种植寄主红柳。红柳也叫柽柳,耐干旱,抗沙埋,耐盐碱,是重要的固沙植物。肉苁蓉种植与红柳的种植互相推动,既可以治理沙漠,改良土壤,将沙漠发展成为宜耕土地,又可以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非常适合和田这样的极度干旱缺水的地区。

  肉苁蓉的人工种植研究起始于1985年,至2002年种植技术基本成熟。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实验室屠鹏飞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初步掌握了管花肉苁蓉的接种方法。为了促进肉苁蓉及其寄生植物栽培技术的规划化和大规模推广,屠鹏飞教授还组织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于田县林业站等科研机构和单位以及和田帝辰医药生物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科研人员组成项目组,对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和柽柳属植物的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质量控制与标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突破了寄生植物人工种植的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规范化高产稳产技术,并组织在产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免费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进行大规模推广。

  “先育红柳,再种苁蓉。防风固沙,造福后人。”从2008年开始,依托团队科技支撑,和田帝辰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农牧民合作,在新疆和田的关键生态区域,计划种植一百万亩,也就是一亿棵红柳,恢复以红柳为主的荒漠植被,重建红柳林生态屏障,并接种大芸,形成大芸产业规模效益。

  阿卜力肯 · 阿卜杜克然并不是种植红柳大芸的第一批农民,最初他看到村民种植红柳还曾笑话过别人,“红柳不就是用来烧火的嘛!侍弄那个干啥?沙子里还能刨出钱吗?”

  然而,7年后,当最初一批种植红柳大芸的农民开始哗哗作响地数钞票时候,阿卜力肯 · 阿卜杜克然眼红了,找到帝辰公司的片区负责人,把家里的地都种了上了红柳,又承包了80亩红柳地接种大芸。没想到,凭着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自身辛勤劳作,2015年,他家的100亩大芸获得了大丰收,当年产了15000公斤,卖出了12万元,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头一次拿到那么多钱。今年他承包的红柳大芸达到了500亩。

  红柳的大面积种植,肉苁蓉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改善自然环境、防风治沙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成了广大农民的一条致富道路,让当地农民实现了“沙里淘金”的梦想。

  目前,和田地区已经发展红柳和肉苁蓉种植50万亩,种植农户达9000户,2017年仅和田地区于田县大芸鲜品的总产量就突破6000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从事种植的农户平均收入5000元,部分种植大户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