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免费送”充满“套路”

2018年05月30日 12:52   来源:新疆法制报

  新疆法制报讯(记者武运波 通讯员陈映红 徐莉 杨洋报道)不少人手机上都收到过一些“免费送”消息:扫描二维码并转发,就可免费领取价值不菲的礼品。天上真的掉馅饼?

  记者调查发现,“免费”只是“诱饵”,一旦按对方的要求操作,很可能上当受骗。

  用廉价产品骗取运费

  “平衡车包邮免费送!”5月16日,昌吉市居民赵先生的微信上收到朋友转发的一张图片,上面有平衡车图片和二维码,“新店开业加微信,每人限额一个,朋友圈内的款式任选”。

  “上千元钱的平衡车免费送?”赵先生半信半疑。

  看到“活动仅限三天,先到先得,送完为止”的提示,赵先生赶紧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显示名称为“免费送平衡车”,他添加“免费送平衡车”为好友。对方回复消息称,上述图片发朋友圈、群发消息并截图,就给他快递一个精美的手包,凭快递单和手包就可以到指定的店面领取平衡车。

  赵先生按照对方的提示操作后,收到了对方发的快递单截图。

  4天后,赵先生收到快件,付款方式为“到付”,他满心欢喜地付了26元快递费。打开快件包装后,赵先生非常失望,所谓的“精美手包”是个做工粗糙的帆布包。

  “只要给平衡车,手包质量差点也没关系。”赵先生联系“免费送平衡车”,说了两句话后,被对方拉黑了,再也无法联系。

  “我白白扔了26元快递费。”赵先生后悔了。

  记者调查发现,像赵先生遭遇的类似骗局很多,在朋友圈被刷屏的“免费送”商品各式各样:太阳镜、按摩枕、手表、玉吊坠等,其套路是换汤不换药,微信页面上全是对产品的溢美之词,同时设置了倒计时、阅读量及点赞量、滚动的领取人名单等。按照对方的引导操作会收到礼品,但不是名牌产品,而是廉价的“三无”劣质产品。

  赵先生说,他收到的那个手包成本最多几元钱,发货方跟物流公司合作,快递费也就几元钱。

  “这个骗局的目的就是骗取运费。”新疆法爱律师事务所律师康伟说,那些所谓“名牌产品”都是商家大批量订做的,成本很低。如果网友相信了,相当于用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买了劣质产品,而最终连对方人都找不到,投诉无门。

  窃取信息伺机作案

  今年年初,阿勒泰市民陈先生在朋友圈中发现一个“e购”购物平台,在该平台上买东西,付钱收到商品后,购物款会分期全额返还。

  “这不就相当于免费嘛?”刚开始,陈先生半信半疑,但朋友的“亲身体验”打消了他的疑虑。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先生花78元钱在那个平台上购买了一个剃须刀。“反正钱不多,即便是被骗了,损失也不大。”令陈先生意外的是,他不仅收到了剃须刀,还收到了78元返还款。

  陈先生还了解到,如果介绍他人到那个平台上购物,自己还能得到“提成”。

  于是,陈先生在平台上大量购物的同时,还向亲友推荐。不少人和陈先生一样,刚开始半信半疑,尝到“甜头”后都信以为真。

  陈先生等人投入购物的资金越来越多,今年4月,该购物平台突然关闭了。

  “不仅我要买的商品没有寄过来,存进去的2000元钱也不知道向谁去要。”陈先生发现自己上当了。

  陈先生是“自己主动投钱进去的”,而有时候,不法分子以“免费送”为幌子吸引大家点击“链接”。消费者要完成一系列操作或者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才能获得“免费资格”,个人姓名、电话、住址等暴露无疑,给不法分子行骗或盗取财产留下可乘之机,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受到潜在威胁。

  当消费者将那些消息、链接分享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后,均会显“这个是真的,我已经领到了”等字样,因为微信朋友圈大都是熟人,很多人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会打开链接。于是,各种诈骗短信、诈骗电话接踵而至。

  商家从转发中谋利

  “集赞赢好礼:健康美丽中国行乌鲁木齐站走进**美容养生会所,价值1980元的美容养生护理套组疗程免费送!”5月22日,乌鲁木齐市民张女士在朋友圈中看到这条消息,“凡把本条信息配上图片转发朋友圈集满18个赞,将集赞截图传至群内(未进群的可以通过识别二维码进群),即可到店领取价值1980元的美容养生护理套组疗程”。

  张女士把上述消息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不一会儿,张女士就集满了18个赞。她兴奋地与对方取得联系,得到的答复是:名额已满。

  “感觉上当了。”张女士有些沮丧,她参与过几次类似的活动,都被告知“名额早就被抢光”。

  乍一看,张女士没有什么损失,事实上,她卖力地为商家宣传了一次。

  记者了解到,这类活动一般是经营者的营销方式,以“免费送”为噱头诱导网友转发,为他们免费做广告。

  为什么单纯靠集赞、免费送,商家就能赚钱?

  做微商的刘某告诉记者,在朋友圈内转发商家的活动消息会增加商家的曝光度,达到商家的营销目的。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意味着金钱。有些‘免费送’消息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你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关注量大了,他们做微商、卖账号都可以挣钱。”刘某说,一个人可以操作多个账号,利润很大。

  提醒:谨慎参与以防被骗

  对于上述“免费送”行为的性质,法律上如何认定呢?

  “如果经营者真正免费赠与物品给消费者,两者之间形成赠与合同关系。此时,依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赠与人并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那么对于赠品的瑕疵,赠与人不承担责任。”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法官李莎莎说,如果商家并未收取商品本身的费用,只是让消费者负担了正常的运费,并不影响赠与关系的成立。因此,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收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很难向对方主张权利。

  同样,对于“集赞赢好礼”活动,认为上当了的网友,也无法向商家讨个说法。

  “天上不会掉馅饼,别贪小利,警惕虚假宣传,不法分子的套路再深,我们也不会上当受骗。”李莎莎说,诸多的此类商家,其注册地多与消费者不在同一城市,且不乏虚假注册,所以消费者在发现受骗之后,往往很难准确找到商家。受到欺骗的消费者进行维权时,会陷入多重困境。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