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然生态持续向好 守护珍稀野生动物盼“种族兴旺”

2018年06月07日 22:21   来源:天山网原创

  引言:旅游业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改革开放40年,新疆旅游业从无到有,与时俱进,展现蓬勃生机,经历沧桑巨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同时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有效供给、推动 “旅游+”,成效显著,新疆旅游业,正向着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的目标迈进。

  新疆旅游业仍在摸索绿色与发展共赢之路上前行,今天推出第二篇《新疆自然生态持续向好 守护珍稀野生动物盼“种族兴旺”》。

一只幼豹(图片由马鸣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朱凯莉报道)“雪豹好奇心重,一直在我们周围出没。清早看帐篷外,有一大两小雪豹脚印,它们来找过食物。”6月6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说,“保护雪豹任重道远,我们要探索出雪豹与人类共存的可能。”

  中国是雪豹的起源地,无论种群扩张还是收缩,它都根植于这片崇山峻岭中。雪豹是亚洲高山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处于食物链顶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至目前,世界雪豹总量的30%—40%(约1700只)分布在新疆,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雪豹终年栖息于海拔2500至6000米的雪线附近,顽皮温和,由于其昼伏夜出“隐秘”而“诡异”的生活习性,少为世人所知,甚至专门研究雪豹的科考人员,在野外都未曾见过它。

幼豹(网络资料图)

  科学保护创新模式,帮人类更懂野生动物

  无人机拍、红外相机监测、卫星定位……近年来,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高科技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领域,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保护自然。

  在2005年11月21日,托木尔峰野外考察日记中记载:夜色深沉,红外相机“抓”拍到一只成年雪豹,灰白的身上点缀着如玫瑰花般的深灰、黑色斑点,和身体一样长的粗壮尾巴高高翘起,头小而圆很可爱,牧民们称其为“大灰猫”。自此,新疆开启了用红外相机拍摄雪豹的记录。

  “要保护一个物种,首先要了解它的生存现状。”马鸣说,以前科考队多是通过雪豹的粪便、刨坑、脚印辨识其踪迹,自从用了红外相机监测,看到雪豹不再是难事。

  2018年5月,一只雌性雪豹好奇地冲镜头望了一眼后从容离开,在它身边,一只幼豹紧随母亲而去。“这是达坂城区域第一次用影像记录到雪豹这个珍稀物种。”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林业工作站站长余保峰说,“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等政策的施行,这里高山草场植被正在恢复,人们正将更多空间让给野生动物。”

  据了解,自2011年国家对新疆、内蒙古等主要草原畜牧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简称草原补奖机制),推进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新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今年,新疆计划利用24.77亿元的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对6.9亿亩草原落实补助奖励政策。众所周知,野生动物越多,说明生态环境越好。

  随着雪豹逐渐较为频繁的出现在人类的生活视野中,当雪豹神秘的面纱随着高科技观测手段而看似被拨开时,我们其实依然无法准确说出这一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和生存状况,除了找到、拍到雪豹,我们还能做什么,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雪豹 马鸣摄

  平等看待人与野生动物关系

  “目前雪豹数量是根据现有数据估算的,实际数目应该与估值有较大出入。”马鸣表示,雪豹作为一个地区生态圈的旗舰物种近些年频繁出现,除了观测技术手段提升令很多以前就存在的个体被发现外,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网开三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中国自古有之。进入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该怎么做?

  中国新疆雪豹保护研究分为早期、中期、发展阶段。从2000年后的第三阶段开始,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雪豹专业研究团队,对雪豹分布、数量、栖息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们需要平等看待、妥善处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既要落实保护措施,又要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准,就要求科学家必须与社区合作,鼓励当地老百姓参与雪豹保护。”马鸣介绍,如今家畜保险、加固羊圈防范猛兽、利用“手工业”让本地人致富等方式也在尝试探索中,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普通农牧民加入到雪豹保护。

  同时,来自新疆雪豹项目组包括民间志愿者们,依靠自筹资金完成野外考察。十年磨一剑,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近600页的雪豹研究专著《新疆雪豹》,已由科学出版社印刷发行。

  “无数野生动物,和人类共同栖居在地球家园。数百年后,人们依然能见到雄踞山头的雪豹出没,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马鸣说。

  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大约40余个自然保护区点缀在新疆天山南北,其中半数以上与雪豹有关,这些保护区是雪豹的理想栖息地。

温泉北鲵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提供)

  守护珍稀野生动物盼“种族兴旺”

  在新疆众多自然保护区中,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与雪豹栖息地相重叠。新疆北鲵是距今3.5亿年前的孑遗物种,只分布在中哈两国边界500平方公里的狭窄范围内,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新疆北鲵列为“极危”物种。

  今年5月,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正式启动。“我们已确定了勘界立标工作时间进度表。届时,保护区管理范围将更加明确,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也将得到加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纪晓伟说。

  与此同时,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亮这两天异常忙碌,他正为即将在北鲵保护区开展的科研活动做准备。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仍需警惕防范环境变化对北鲵的影响。”袁亮说,我们已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规范的新疆北鲵种群监测体系,获得了北鲵野外种群连续多年的动态变化数据,为该种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鲵(图片由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提供)

  新疆北鲵于1989年在温泉县被重新发现,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1997年设立自治区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2017年晋升为国家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种群数量减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老百姓都知道保护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获益的是整个生态圈。”纪晓伟表示,首先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水源与空气,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北鲵带来的品牌效应,也拉动了当地旅游,百姓收入增加。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野生动物们‘种族兴旺’。”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亮说。

       保护野生动物小贴士: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提供)

       国内很多鸟会都制定了《观鸟公约》,倡导自然观鸟、拍鸟、护鸟、爱鸟、认鸟。

  1.不引诱:非学术或保育需要时不引诱。需引诱时请谨守法律规范及鸟类安全为先并谨慎为之。施以喂食、播放鸟鸣录音带等引诱方式,皆会干扰生态平衡,请让鸟类维持自然觅食行为。

  2.不追逐:任何情形下皆不追逐。观察过程应注意自身安全,为避免造成跌倒或迷失,切勿强求地追逐鸟类。

  3.不惊吓(不接近):不可惊吓到鸟类。与鸟类保持适当之距离,藉由望远镜保持适当距离观赏,尊重鸟类安全不受惊吓生存的权利。

  4.不破坏(不触碰):不破坏鸟类栖地。共存在这片美丽的环境,不可为了观察或摄影之便,随意攀折花木、丢弃垃圾,尤其不可为了观察或拍摄需要随意修剪鸟巢周边的枝条。

  5.不捕捉:美丽的生命只能欣赏,不可占为己有。捕捉行为会造成鸟类伤亡,也增加禽类疾病与人类接触传染的机会。

  野生动物不是宠物 遇见,别管,走你的路

  如果你碰到一只疑似需要救护的小型兽类幼崽,应该怎么办呢?千万别滥发善心将其带回家养,如果野生动物没繁衍照顾后代的能力,很可能早就灭绝了。不动就好了,野生动物对气味非常敏感,如果人接触了幼崽,不排除野生动物回来杀死幼崽或者放弃喂养的可能。

  野生动物为什么不能作为宠物来饲养?有五个方面的原因:法律禁止;无法驯服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疾病;它们不会永远留下来;它们可能并不需要救助。

       如果实在放心不下,可以打电话给当地的野生动物中心进行咨询,但不要把它们带回家喂养。

  对于我们来说,保护野生动物,功在千秋。可以做到不穿皮草,积极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捐款,或到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做义工。出去旅游,记得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

[责任编辑:于洪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