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驻村挂职日记之五:一位贫困户的“纸短情长”

2018年06月12日 11:4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6月12日电 题:一位贫困户的“纸短情长”

  新华社记者范帆

  2018年5月25日 天气晴 星期五

  五月还未过完,头顶的似火骄阳和田野间传来的阵阵蝉鸣,让我提前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息。这几天的最高温度逼近35摄氏度,尽管三湾乡位于山区,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依然能够感受到太阳的炙烤。

  今天一早,我便跟着乡人大主席贺科和三湾村村支书龙福明到三湾村走访贫困户。当我走进贫困户何明海家里时,立刻被他家的一块墙壁吸引住了。

  别的贫困户家中墙壁上,一般都会张贴着收入公示卡、帮扶人信息牌等扶贫资料,而何明海家里的墙壁上除了这些资料外,其余的空间贴满了他平时写的“打油诗”,有的是用毛笔写在红纸上,有的是用水笔写在信纸上,我好奇地走到墙边,随便找了一首念了出来:

  “政府投资来帮扶,上级动员养黑猪,养鸡养鸭又养鹅,蓝莓黄桃栽果树。种油茶又开鱼塘,多种多养致富路,发展经济添财源,产业扶贫旺农户。”

  这些带着土味的“打油诗”,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的同时,却又为他的朴素和善良所感动。

  “我可没有打哑话(乱说话),诗都是根据事实写的,没有半点加工和编造。”看见我一边读,一边笑出声来,淳朴的老何赶紧向我解释,生怕我误会他写的东西不切实际。

  何明海告诉我,他小时候只念了两年小学便辍学在家放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爱写几首“打油诗”。自打三湾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无论是村子的样貌还是自己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心里明白,这些改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于是他便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写进了这些“打油诗”里。

  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品读”着何明海的作品时,他走进房间,拿出一沓信纸给我看,这是他平时的写作草稿和没有张贴在墙上的作品,我粗略地数了数,这些主题不同的“打油诗”有近20首,有的是劝诫儿女勤勉持家,有的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更多的是以一位贫困户的身份,表达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感谢和对扶贫干部的感激。

  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些近乎口语的大白话,但是每句结尾处都有押韵,有些地方还把帮扶干部的名字写了进去,从这些细节便能看出他在写作过程中费了不少心思。这些“打油诗”是一位普通的村民用最朴素直白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感情。

  “写得不好,让城里来的记者见笑了。”说这话的时候,何明海的眼神里带着一丝羞赧,我笑着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几首“打油诗”很短,蕴含的情感却很长,几张信纸很轻,文字背后流淌着的浓浓情谊却是沉甸甸的。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