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用行动引导观念变革

2018年06月18日 13:04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乌鲁木齐晚报评论员

  一堆散发着难闻异味的食品垃圾,只会令见者生厌,但如果把这些垃圾用于沼气发电或堆肥,不仅有助于净化环境,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正因如此,为了让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归位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做法。   

  如何处理好垃圾资源再利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五个体系”的提出,为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行动路径和方向。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也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说,垃圾分类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拆拣,更是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改变的体现。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就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作为西北五省(区)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的城市,乌鲁木齐也在2013年,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项目。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人们对垃圾分类概念的认识较以往提高了不少,但从推行的最终结果来看,不容乐观。  

  垃圾分类重在培养人们的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就不再是难事了。而这正是用具体的行动引导观念的过程。 

  首先,要加大宣传普及的力度。经过多年的宣传普及,人们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认识已经显著提高。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究竟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很多人仍旧搞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把宣传普及的工作做得再细一些,再扎实一些。这也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  

  其次,要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不妨可以从公共垃圾桶入手,进行更为精细的分隔。同时,推行家庭短期收集,定期分时段分类回收等方式,让垃圾分类更科学、更便捷、更合理、更精准。把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落实得更具体,也让生态安全体系更安全。  

  最后,要有制度建设做保障。事实上,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建设,确实会使垃圾分类更具可行性。以深圳龙华新区为例,龙华新区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立了奖罚分明的“社区制度”:只要将垃圾分类后贴上二维码投入相应垃圾桶内,就能获得积分换购奖励,反之,如果乱投垃圾,则会被记入专门的征信系统,此举极大地保障了垃圾分类的有效实行,也体现了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深刻内涵。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乌鲁木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从知晓率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度显著上升,到已经从源头上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虽然这一过程依旧很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积极迈出步伐,垃圾分类就能成为破解“垃圾围城”的良方,就能成为推动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何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