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贫困村寻找脱贫路

2018年06月20日 09:1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9日电(记者齐易初、白佳丽)新疆喀什、和田、克孜勒苏、阿克苏等南疆四地州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目前,科技与扶贫的结合,正在努力改善这里“人多地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

  中科院新疆分院选派的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冯涛所在的巴格齐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墨玉县。334户村民中,贫困户占到217户。这里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按照传统耕种方式,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过几百元。

  “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土地的效益。”冯涛说,今年1月担任巴格齐村第一书记后,他就着手带领村干部研究调整本村的种植结构,推广当地有种植历史且高附加值的玫瑰、核桃、大蒜等作物,并套种药材、发展庭院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增收。

  “这里种植药材的自然条件很好,而且有种植历史,农民会种。”驻村工作队员努尔波拉提·阿依达尔汗介绍说,本地不少药材从国外进口,成本高,手续复杂,而标准化种植可以降低成本。目前,依托中科院新疆分院科研力量,通过对70个品种的药材进行实验,已选取8种在试验田中完成试种。

  此外,巴格齐村等四个村还套种了150亩大马士革玫瑰。中科院新疆分院派出4名科研人员,办起了培训班。如今,玫瑰已扩种到农民的庭院中。而且随着科技投入,玫瑰亩产量翻倍,每亩地增收约4000元。

  农民夜校是脱贫工作的另一项抓手。夜校由科普人员担任老师,内容既有趣味性科普,也有养殖、耕种、农业机械等实用农业技术。冯涛说,“我们把科技作为切入点,要用科学的办法为乡村发展找一条路。”

  在离巴格齐村不远的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恰尔巴格村,记者看到村民正在稻田中劳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选派的另一位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魏立恒正在指导村民如何使用插秧机。

  “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15亩,3个村民一天才能插一亩。”魏立恒今年1月驻村以来,首要解决的就是机械化种植。在当地政府和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共同支持下,村里拥有了插秧机,秋季还计划再购入一台收割机。

  经过市场走访,一亩能有5万元左右收入的大球盖菇成了魏立恒新近培育的脱贫渠道。“通过找专家咨询,得知大球盖菇不挑地,种起来比较省事。我们协调到大球盖菇种子,计划在几户村民家先行试种。”魏立恒说。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