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播下绿色希望 收获美好生活

——记中石化西北石油局驻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托万巴格勒格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6月29日 12:45   来源:天山网原创

工作队和村民一起给西红柿打杈。

  天山网讯 “全村298户人家,115户贫困户。”看到这组数字,中石化西北石油局驻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托万巴格勒格村“访惠聚”工作队每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党的十九大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展现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使命担当,牢记宗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团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早日把深度贫困村的帽子摘掉。”村第一书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敬松代表工作队全体成员在联合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庄严许下承诺。

  小拱棚带来群众脱贫新希望

  作为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哪里?工作队把目光瞄准了周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种植。“看到别人种菜都发了财,我也想试试,但是……”村民古尼沙汗·热西提面对入户走访的工作队员欲言又止。“资金和技术你都不用担心,我们帮你盖拱棚,有专人提供技术指导,只要你想富,我们就给你找出路。”工作队副队长郭忠良打消了她的顾虑。2017年,古尼沙汗·热西提尝试小拱棚蔬菜种植并尝到了甜头,2018年她成了村里小拱棚蔬菜种植增收“活教材”。

  古尼沙汗·热西提向周围村民算了一笔收入账,她说:“去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建了两个蔬菜拱棚,里面种植西红柿、辣子、茄子、豇豆,增收了1500元,今年我还要再增加一个小拱棚,扩大种植规模。”有这么一个“活教材”,工作队在宣传动员上没有费多大力气,村民们就自发地来到工作队提交发展庭院小拱棚申请书。

  3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一派繁忙的景象,266座小拱棚里绿意盎然。县里下派专业技术员指导工作队员、村干部和村民种植蔬菜,菜苗栽种、拱棚温控、水肥管理,工作队队员个个变成了行家里手,能够指导村民种植、管理。村党支部书记艾力·阿热甫说:“如果在村委会看不到工作队,他们一定在入户,如果在群众家里看不到人,他们一定在农民的小拱棚里。”

  规模化种植 贫困户看到新希望

  “采取贫困户自愿发起、工作队帮扶主导、动员贫困户全员参与的形式成立蔬菜合作社,这既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形式,也融合了扶志与扶智的新内涵。”驻村工作队队员邵珠雷详细地介绍着合作社运营方式。合作社的成立,将村民庭院空余小块土地和村子里大田零散土地综合利用起来,开展拱棚集中连片种植和露天大田蔬菜种植。采取科学统一的管理方式种植蔬菜,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增强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通过实地调研和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工作队和村“两委”确定了“内外”种植模式,即在蔬菜拱棚里种植西红柿,露天地里种植土豆。“西红柿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成株结果很容易。西红柿除作为鲜食蔬菜外,深加工产品可以多样化。”工作队员艾克然木·克依木给村民介绍着项目内容。在村民的大力配合下,10亩小拱棚、29亩庭院蔬菜地在3月底全部完成种植。

  为了让村民在蔬菜种植少走弯路,工作队与镇政府确定了一名技术员驻村指导。“以前我家院子的地里就种了几棵红枣树,一年下来也没有什么收益,现在工作队帮助规划了庭院,修建了小拱棚,把土地利用起来了,种出来的菜由合作社帮我们卖,今年家里这1亩多地就能多收入1000元以上。”贫困户克西木·依力亚斯在给亲戚朋友们介绍着自家的庭院。

  初步估算,今年托万巴格勒格村仅拱棚西红柿种植和大田土豆种植,全村能够增加16万元左右收入,许多贫困户都可以受益。

  订单式销售带来增收新希望

  “好产品必须依托好市场才能实现价值,大家要开动脑筋,提前着手做好蔬菜成熟后的销售准备。”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敬松在合作社蔬菜营销研讨会上鼓励大家打开思路。合作社的理事长阿木提·阿不都拉率先发言:“我认为应该在县上购销政策的基础上,与村里的惠民超市建立蔬菜供应协议,让蔬菜就近卖出去。”

  农户的美好愿望就是工作队的努力方向。在工作队的协调联系下,合作社与村里的3家惠民超市达成了供销意向,村里的小学和工作队食堂都将优先采购村里的蔬菜,镇上的巴扎也专门设立了合作社蔬菜销售点,县上的粮油公司将提供销售和价格指导服务。

  驻村以来,工作队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探索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通过种植蔬菜,转变传统产业观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致富路上大踏步前进。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