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小手套圆了致富梦

——记泽普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图乎其乡桑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6月29日 12:45   来源:天山网原创

工人们正在制作手套。

  天山网讯 泽普县图乎其乡桑村有322户12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588人,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泽普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坚持靶向攻坚,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计划,利用项目资金建设了一家手套加工厂,鼓励妇女用双手和技术提高生活水平,撑起家里“半边天”,成为脱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订单式生产 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村里多数妇女都有裁缝制衣的技能,但只能做简单的缝补活,不能带来实际收益。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帮助村民就业,经工作队努力,一间占地2000平方米、拥有40套崭新设备的手套厂在桑村落户。工作队利用宣讲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契机,鼓励妇女们踊跃参与到家门口挣钱的行列中。工作队加强编织技术培训,帮助她们实现从普通农民到熟练产业工人的转变。为稳定学员队伍,经过沟通协调,由承包单位专门为培训学员开出每人每天补助10元伙食费,并将第一单2万双手套的订单交给刚入厂的女工们,让她们吃上定心丸,赚取了第一桶金。大家目光都被吸引住了,积极要求加入。村民米娜瓦尔·麦麦提激动地说:“是工作队帮我实现了就业的梦想,现在我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今后,我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一名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质量化管控 让产品有了好销路

  工人进了工厂,怎样提高工人的技术,人员怎么管理,怎么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如何进一步开拓销路等系列问题,摆在了工作队面前。工作队与承包单位积极协商,由承包单位指派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桑村负责日常技术指导。选派本村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去乌鲁木齐或内地参加专业学习,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管理模式,成立务工人员党、团支部,负责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工作队牢牢抓住培训这一关键环节,协调安排企业熟练工手把手地教,让她们尽快掌握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出来了,销售出去才能产生效益。工作队充分发挥单位优势,千方百计地协助承包方跑销售,“线上”通过电商、微信,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线下”将产品铺到泽普县城及周边县市,参加喀什农产品博览会,提高知名度,开拓新市场。采用记件领取报酬的方式,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激发员工干劲和热情。目前,通过“线上”“线下”途径,销售手套50多万双。工人们的月工资也因产品销路好,由以前不足1000元涨到了1200元。

  工厂建在了家门口,更加坚定了贫困户阿依努尔·亚森靠自己勤劳双手致富的决心。她说:“以前想外出务工挣钱,但是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无人照顾,手套工厂建立后,我第一个报了名,以订单制作手套,不害怕拿不到工钱。我真的很高兴,每月1200元的稳定收入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示范化带动 让务工铺就致富路

  为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企业市场份额,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经与承包商洽谈,在桑村周边的荒地村、阿亚格阿其玛村开始建设第二批“卫星工厂”,采取“中心工厂+卫星工厂”专业化拓展模式,打造劳动密集型规模生产示范基地,促进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预计能带动800人就业。

  工作队逐步引导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在改变中融入现代文明元素。如今,桑村妇女有1人到山东打工,5人在泽普县城就业,8人到工业园区就业。全村贫困户中,有243人通过工作队帮扶和引导实现增收。

  工作队持续在扶贫帮困上用心、在宣传引导上用情、在技能培训上用力、在基础设施上用劲,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形成以辛勤劳动达到幸福生活的新风貌。一个个扶贫项目、一件件扶贫措施、一个个扶贫点子,消除了部分贫困村民“靠等要”的思想顽疾。桑村脱贫攻坚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都知道,身后有一支真情为民服务的工作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将不断规范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将政策和资金精准落实到户到人,以手套加工为依托,优化脱贫路径,以发展产业为民生保障,转移就业为创收增长点,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兜底,转变作风,补齐短板、注重实效,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勇说。

工人们正在制作手套。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