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技能培训让群众富了“脑袋”

——记吐鲁番市教育局驻托克逊县伊拉湖镇郭若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7月10日 12:12   来源:天山网原创

馕产业促村民脱贫致富。

  天山网讯 托克逊县伊拉湖镇郭若村全村有806户29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31人。吐鲁番市教育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因地制宜选准脱贫项目,采取发展庭院产业、开展技能培训、选树致富标杆等措施,扶持引导村民科学种植、产业化经营,开辟了贫困户稳步增收的路子,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打馕产业让村民鼓了“口袋”

  “现在我每天烤1500个馕,销量不错,一天下来能有2000多元收入。”村民努斯来丁·阿亚斯对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吴龙海高兴地说。

  “村民富不富,干部要引路”。努斯来丁·阿亚斯家的庭院内有4个大馕坑,几张面板上摆满了打好的热馕。他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和村里其他几个村民联合成立了打馕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打馕工艺,制作出牛奶馕、白面馕、高粱面馕、玉米面馕等不同口感的馕,销量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工作队驻村以来,发现该村维吾尔族群众每家打出的馕都有自家的特色。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工作队先是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到周边区县考察当地的馕消费市场,并与当地的一些学校、超市进行了对接。接着,又筹措资金,为村民在庭院内建造了50多座馕坑,还组织成立了由本村贫困户来经营的托克逊县葡萄园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全部来自郭若村的贫困户家庭,实现了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在工作队的引导支持下,郭若村已成立了6家打馕合作社,共吸纳50名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形成了郭若村特色的馕产业,就地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难题。如今郭若村村民庭院里随处可见形状各异、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馕。

科学种植,让村民喜获丰收。

  技能培训让群众富了“脑袋”

  “收入多不多,主要靠技术”。郭若村很多村民由于不会科学种植,导致林果、大棚蔬菜种植水平偏低,收益不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便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每周举办一次农业经济现场培训会,专家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为村里特色种植业发展把脉问诊,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林果修剪、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郭若村村民每年都需要从60余公里的市区购买蔬菜苗栽植,不但成本高,有时还不能按时拿到菜苗,严重影响菜苗的及时栽种和蔬菜的提早上市,降低了大棚的产值。针对这一问题,工作队当即组织种植大户商议,在县、乡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村民自己尝试育苗。在工作队员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艾比布力·尼扎木、伊力哈木·克然木等村民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种植户。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自己培育菜苗的路走通了,在其他乡种植户还在等待订购的菜苗时,艾比布力·尼扎木他们已将自己培育的菜苗栽种了下去。经测算30座大棚的菜苗就可节省开支2万多元。其他种植户看到了甜头,纷纷加入育苗行列。今年3月初,郭若村大棚的黄瓜就已经上市,4月初,西红柿和豇豆也陆续上市,较往年提前10天左右,蔬菜每棚净收益较往年增收2000—3000元。

  杏子种植户阿不来克木·克依木说:“工作队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我每次都去,自从按照农技专家教的方法修剪、施肥、灌溉,树形好、挂果多。去年我的杏子卖了3万元,今年结这么多,预计能卖到4万元。”

科学种植,让村民喜获丰收。

  选树标杆让群众有了“榜样”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队注重树典型、立标杆,建立“传帮带”机制,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在走访中,工作队发现村民曹政宽善于钻研,在多年温室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种植的大棚蔬菜在品质和产量上总是远远高于其他村民。工作队选树他为致富带头人,给其他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

  就这样从冬季育苗、栽培到春季的施肥管理,再到挂果销售都能看到工作队员们和曹政宽一起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温室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如今,郭若村100多名村民种植大棚近200座,年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很多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驻村以来,工作队聚焦总目标,抓实“1+2+5”目标任务,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的眼界开了、脑袋富了、口袋鼓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