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小产业”开启哈勒哈特村蜕变之门

——记伊犁州文广局驻昭苏县乌尊布拉克乡哈勒哈特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7月10日 12:12   来源:天山网原创

工作队查看冬羔生长情况。

  天山网讯 “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的精准扶贫产业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我们村干部的‘腰杆子’也挺起来了。”提起伊犁州文广局驻昭苏县乌尊布拉克乡哈勒哈特村“访惠聚”工作队,村党支部书记沃特卡·巴依尔打开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驻村以来,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精准施策,以“七个一批”为抓手,实现救济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旅游业开启村民致富门

  “我们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依托优美的风光资源,大力培育一批特色星级乡村牧家乐,带动农牧民发展旅游产业。”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何泽虎信心十足地说。

  哈勒哈特村紧邻国道577线,靠近昭苏县“东大门”白马旅游接待区。按照昭苏县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工作队围绕哈勒哈特村安居富民房、赛马场、停车场、演艺广场等已有的硬件设施,修缮30余公里牧道,为16户贫困户发放16匹旅游专用骑乘马和10顶毡房,并成立了牧民文艺队、足球队,鼓励村民开办牧家乐、小超市、洗车场等旅游服务产业。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阿依波拉提·木黑的商店开始营业了,每天收入80-150元不等;贫困户阿曼·开勒德和妻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旅游点开起了烤包子店,同时还经营着凉皮、酸奶、水果等商品,收入越来越高,夫妻俩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村民艾合买提·阿迪力的农家乐,旺季时每天最高收入有近万元。贫困户娜孜木·木拉提江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发展刺绣产业,缝制哈萨克小花帽、民族服饰等旅游纪念品出售,现在每月有1000余元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对赛马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牧道,铺柏油路、安装路灯,种植各类林木,水源地实施永久性工程围护……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路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越走越宽。

  小庭院托起村民脱贫梦

  工作队为每户贫困家庭制定了“一户一策”专项帮扶方案,理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等思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村民家的庭院面积较大,为帮助村民利用好“一亩三分地”,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实地考察、请专家指导、市场调研,决定将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的庭院经济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突破口。工作队对55户贫困村民庭院进行整治,清理出闲置土地82亩,购买优良苹果、杏、李子等苗木,现场开展培训,让村民学习掌握果树栽培技术。

  工作队还为村民发放了西红柿、辣子、茄子等菜苗,为30户贫困户发放1200只鸡苗。村民赛尔江·木合买江说:“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我把院子整理出来养鸡种菜建拱棚,养的土鸡、绿色蔬菜都成了脱贫小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马产业助推村民创业路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马产业作为昭苏县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工作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哈勒哈特村存栏马匹800匹,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寻找项目,主动联系昭苏马场等单位,购买2匹优质种公马,帮助牧民改良马匹品质。目前,采用精液冷冻技术已繁育优质马驹133匹,力争三年内形成拥有400匹良种马的核心种群。牧民吉拉汗·布谷力家的一匹8个月大的杂交马卖到了4万元,收入是本地普通马的4倍。

  为适应现代旅游业赛马、赏马需要,鼓励贫困户围绕草原旅游发展马产业,工作队引导村民成立了马奶合作社,实现毡房促创收。在工作队的推介下,哈勒哈特村在伊犁州博物馆、旅游服务区等处设立展销专柜,宣传马产品和民族传统刺绣纪念品。工作队针对熏马肉、牛奶、羊肉制品销售门路不广的情况,争取到对口援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大力支持,搭建了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直接带动62名农牧民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人均月收入达到1600元。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