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被罚 绿色信贷加码

2018年07月13日 13: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马新萍

  银监部门对绿色信贷的监管正在加强。据银保监会官网7月10日披露,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000001.SZ)由于贷前调查不到位、向环保未达标的企业提供融资,以及贷后管理失职、流动资金贷款被挪动等案由被天津银监局罚款50万元。

  此类处罚之前并不多见。今年1月,在原银监会发布的《2018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中,“违规为环保排放不达标、严重污染环境且整改无望的落后企业提供授信或融资”被列入乱象治理22条工作要点。此次平安银行被处罚,就是基于这一点。

  绿色信贷监管力度逐步加大

  当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关注重点。银监部门也不例外,积极参与其中,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向绿色、循环、低碳领域倾斜。

  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能耗信贷指引、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利用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

  银行业通过提高企业贷款的门槛,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存在环境违法问题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对于环境友好的企业给予支持,对于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谨慎发放贷款。

  同时,银监部门在这一方面也加大了监管力度。

  早在去年,原银监会就大力开展“三三四十”系列治理行动,其中,向“两高一剩”行业等限制性领域贷款是整顿的乱象之一。

  在今年7月6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指出,近年来,银保监会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构建绿色信贷制度框架,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制度,发挥监管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绿色金融加速

  在国家政策不断倾斜的同时,商业银行大幅压降了高污染行业信贷规模,对绿色环保产业资金投入大力支持。

  今年2月20日,原银监会披露了2013年6月末至2017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的整体情况。在此期间,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5.20万亿元增至8.22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000亿元。

  6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定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即将发布试点。

  同时,央行正在加紧推动商业银行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环境效益交易机制,建立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优化绿色信贷宏观审慎评估等事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末,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2600多亿元,比试验区获批之初增长了13%,高于同期试验区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在总量扩大的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3月末,5省(区)试验区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12%,比试验区平均不良率低0.94%。

  事实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绿色信贷方面,但绿色金融在我国已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自2015年以来,国家进出口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已经开始在境内外发行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则以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能源管理合同项下的未来收益权作为质押提供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以合法拥有碳配额的控排企业提供的可交易的碳资产作为主要质押物,为其提供项目融资。

  陈雨露称,官方未来将统一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同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确保募集资金用到绿色项目上来。此外,还将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将绿色信用体系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绿色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