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之星】“土”专家驻村记

记额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驻阔什比克良种场阔什比克村“访惠聚”工作队

2018年07月13日 18:09   来源:天山网原创

工作队邀请专家向农户讲解农业技术知识。

  天山网讯  额敏县有这样一支驻村工作队,因为他们经常深入田间满身是土,向农户讲解农业技术知识,所以被称为“土”专家。他们就是额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驻阔什比克良种场阔什比克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农技师。今年以来,这些“土”专家强班子、助增收、办实事,以实干扎实推进目标任务,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

  倾力帮带 建强班子

  强基层、强基础,关键要有好的“带头人”。驻村伊始,工作队在充分掌握情况后,立足村情实际,积极推行工作队成员交叉到村“两委”班子任职,工作队与村“两委”绑在一起干工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进一步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设立了政策宣传、敬老助残、环境整治等8个“党员先锋岗”,稳步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在村文化室里,党员们你认一个,我包一个,设立的“党员先锋岗”项目清单,很快认领完毕。村里6名党员还自发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困难村民解忧排难。“党员李孟一有空就到家里来帮我打扫卫生、收拾家务。”村民热西达·赛勒哈孜感动地说。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工作队将建设村级文化广场等项目提上日程,通过专项资金解决一点、惠民生项目配套一点、村集体拿出一点、派出单位扶持一点的方式,筹措260万元资金,建一个占地1600平方米集文体、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460平方米的新文化室和35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明年年初可以投入使用。

  真帮实促 拓宽门路

  阔什比克村以种植小麦为主,多年来,受村里水资源匮乏,农田灌溉只能使用大渠水,要想利用现有水资源实现小麦增收,必须改变种植模式,加强田间管理,这是工作队和村“两委”达成的共识。

  “要让村民接受新技术、新品种,首先得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工作队员们如是说。为此,工作队利用农牧民夜校、周一升国旗、科技之冬等时机,面对面向村民宣传、解读、推广产量高、抗旱抗逆性强的“新春41小麦”新品种。同时,工作队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种植户,将以往大渠漫灌改为6沟4行小行灌溉,并详细讲解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田间管理要点,通过应用科学种植技术,实现增收。

  为鼓励困难村民试种新品种,工作队协调派出单位,免费为39户村民提供价值3万余元的农药、叶面肥、杀虫剂等农资。种植户孙无限前几年以种植传统小麦为主,亩产一直徘徊在300公斤左右。年初,他听了工作队多次宣讲介绍后,决定尝试着种上了“新春41小麦”。春耕时节,在工作队员技术指导下,他将300亩地全部种上了新品种小麦,根据目前长势,预计每亩可增产150公斤左右。和孙无限一样,72户村民纷纷转变思想,也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

  在入户走访中,工作队了解到一些年轻人家里耕地少,想通过务工来增收的想法,便积极与县人社局联系,邀请专业讲师,在村里举办了泥瓦工、中式烹调等技能培训班3期,帮助82户村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工作队还密切关注县乡用工单位招聘启示,通过村里的微信群同步发布招用工信息。目前,村里已有37名村民在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实现了就业,每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

  真情融入 为民解忧

  工作队将解民忧、暖民心作为立身之本,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好每一件事。

  4月29日下午,阔什比克村的排洪渠出现险情,被冲破了一个2米宽的口子,眼看洪水就要冲向下游刚发芽的小麦地。险情就是命令!工作队、村“两委”立即启动防洪预案,冲在最前面,用沙袋加固河堤,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加入到加固堤坝工作中来。经过2个小时奋战,洪水堵住了,耕地也保住了。“要不是工作队、村里党员干部的帮忙,我家500亩小麦就全完了,太感谢了!”村民阳春普激动地说。

  工作队、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推出农技指导、全程代办、志愿服务等“十贴心”活动,用实际行动解决村民所需所盼所忧。吾拉希江·阿山江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家里缺少劳动力,由工作队、村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小分队”,抽空就会到吾拉希江家帮忙干家务,解决他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驻村以来,队员们为村民扫积雪、拉煤、修农机、翻地、拆危房、铺砖……办好事90余件,发展庭院经济、修渠拉电等20余项实事。

  驻村路上,这支“土”专家工作队同群众一起劳动,浑身撒满汗水,双脚沾满泥土,牢记使命职责,把村民冷暖挂在心间,用自己身上的“土气”接了地气,连了民心。

[责任编辑:于洪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