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4日 11:32 来源:新疆日报
杨帆(右)在风洞中进行集沙仪效率测定。(照片由本人提供)
新疆日报讯(记者谢慧变报道)7月3日,记者见到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的杨帆时,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显得有些腼腆,当记者与他一起聊沙漠研究时,他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沙漠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它才能解开风沙运动的奥妙。”杨帆说,“正是基于一代代人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分析,才能为沙漠环境、防沙治沙等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科研人的“怪癖”:追求完美
“这款新型全自动集沙仪外形呈‘L’状,其最大特点是集沙容器底部安装有高精度单点称重传感器……”杨帆介绍起来滔滔不绝,全然没有顾及一脸茫然的记者。同在现场的自治区气象局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李志宏对杨帆说:“你用大白话讲,让我们大家也学习一下。”杨帆这才意识到,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集沙仪作为一种风蚀研究装置,能直接准确测定风沙流中的输沙量和风沙流结构。”杨帆解释道,“集沙仪测得的风沙流结构可以准确认识和掌握风沙移动规律,进而为准确选择防沙治沙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随后,他带着我们现场观看了“L”型自动集沙仪的“前身”——第一代全自动集沙仪。
据了解,早在2012年,杨帆所在的科研团队便已研发出了第一代全自动集沙仪。它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是当时世界上测量精度数一数二的集沙仪。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着小巧、精细化理念,在内部工作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科研团队开始在第一代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改造后的第二代集沙仪就是这款。”杨帆指着图片说,“这款‘L’型集沙仪不仅体积小、轻便,还能有效避免由于体积过大导致的安装困难、采样功能缺失等问题。”
该项研究成果经反复应用、验证和改造后生成科研论文《CWHF高频新型全自动集沙仪的风洞性能测试及野外验证》,杨帆为第一作者。6月28日,该论文在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70次届会上荣获第7届维拉·维萨拉博士教授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发和实施奖。在此之前,该奖项在国内仅有1人获得过。
科研人的“看家本领”:能吃苦
看起来一个小小集沙仪装置,杨帆及其团队从研制成功到反复验证并不断完善整整花了8年。这8年时间他们在距家1000多公里的沙漠腹地,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自己内心的孤独。
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200公里的地方是杨帆在野外的“办公室”。荒无人烟、干旱缺水、沙尘暴频发……这样的环境似乎在挑战着人类的生存极限,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杨帆及其科研团队每年至少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那里。
杨帆说:“很多研究性的试验都需要我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由于科研经费有限,要把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曾经为了节省几百米电线,我们用了近4天时间,硬是疏通了一个废弃管道,让电线通过废弃管道穿行而不用绕道。”采访中,杨帆的同事霍文抢过话说。
“吃苦不算什么,只要能出成果并发挥实际作用对我们就是最大的安慰。”杨帆话语里满满的自豪感,“很多科研工作者在背后做了10年甚至20年工作,最后的成果或许只是一个理论或公式,但过程的艰辛却是常人很难想象的。”
科研人的情怀:一路走下去
1987年出生的杨帆是沙漠气象研究团队里面年轻的一员,从本科到研究生,他一直在研究沙漠。
“我家就在黄土高原,小时候经常看到水土流失,也会经历沙尘暴,那时就在想等长大了一定要努力改变这儿的环境。”杨帆说。2009年他从甘肃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来选择继续深造,考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生,专业都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到了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工作。
“经过6年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明显感觉自己专业理论知识还不扎实。”杨帆说,“所以我打算继续深造,让自己在沙漠研究方面更专业。”
记者随后了解到,今年9月杨帆即将奔赴兰州大学攻读博士。
谈到未来,杨帆说:“沙漠气象是世界性的难题,希望自己可以在沙漠气象研究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未来可以通过试验形成更加精确的数据,不仅为防沙治沙提供决策依据,还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准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