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一心破“贫”局

——记和田地区国税局驻和田市吉亚乡巴什吐格曼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8月06日 12:06   来源:天山网原创

第一书记赵彦龙带领村民到京和纺织公司车间实地了解务工环境和工作内容。

  天山网讯 和田市吉亚乡巴什吐格曼村有321户1561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691人,属深度贫困村。面对沉甸甸的数字,和田地区国税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自加压力,坚持“精准摸排、邻里互助,就业当先、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逐户逐人分析研判、精准施策,以自我创业、互助发展为先导,以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依托,大胆探索、确定精准脱贫路径。

  定思路 发展特色产业

  面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的现状,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充分依托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工作体系,通过帮扶领导牵线搭桥,成立了和田市昆和种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企业+村委会+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企业以技术入股,以母公司资产收益为依托,保证合作社年收益不低于100万元,5年后企业退出经营;村委会以闲置土地入股,每年收入5万元;100户贫困户以两免贷款入股,每户年收益不低于投资额的8%,从而实现企业见效益、村委会增加集体收入、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以前,村里集体经济单一,村‘两委’班子威信低,凝聚力不强,现在工作队为我们村引来了‘金凤凰’,选准了发展致富的好路子,带领大家踏上了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和就业的致富路。”老党员巴拉提·麦麦提高兴地说。“我以前很担心贷款还不上,现在加入了合作社,每年能得到4000元的分红,不仅还贷有保障而且有稳定的收入,感谢工作队,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麦麦提敏·买吐送说。

  传帮带 互助增收致富

  长期以来,巴什吐格曼村村民之间不管是耕种、收割、打碾,还是盖房、改造庭院,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互相帮忙。工作队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注重树典型、立标杆,建立不同以往的“传帮带”机制,充分利用村民互助的优良传统,发挥村里致富能手示范引领作用,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感谢乡亲们,感谢工作队,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麦子什么时候才能收完。”村民库尔班尼莎·合力力的眼眶湿润了。在附近工厂打工的库尔班尼莎,今年家里种了3亩小麦,当她请假拿着工具来到麦地时,发现金灿灿的小麦整齐地摆放在地里,才知道是工作队带领村里的志愿者帮她把家里的小麦收割完了。为了切实帮助困难家庭抢收小麦,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发动群众开展邻里互助,成立了4个志愿者服务队和19个互助小组,已收割小麦200余亩,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赞扬。

  村民约麦尔江·麦提尼亚孜家较早购置了拖拉机和脱粒机等农机具,靠着这些“铁疙瘩”,他们家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崭新的富民安居房一个月就盖好了。在村委会的引导下,约麦尔江还常常帮助村民进行庭院改造、春耕夏收等。通过他的带动,整个村里呈现出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喜人局面。约麦尔江也被推荐当上了村民小组长。

  通过开展各类传帮带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全村已形成邻里互助、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围。

志愿者帮助村民收割小麦。

  抓培训 奠定就业基础

  工作队驻村以来,带着问题找方法,寻找途径谋出路。靠着常住常访、多想多干的“土办法”,结合本村留守妇女多的现状,采取组织学习、培训和到企业参观等办法逐步引导妇女群体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家门就近就地就业。

  “依巴代提罕大姐,我们给你在附近工厂找了份保洁工作,每月工资1200元,你愿意去吗?”听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赵彦龙这么问她,村民依巴代提罕·阿卜杜拉高兴地说:“我去,我做梦都想务工挣钱。谢谢赵书记、谢谢工作队,我一定珍惜这份工作,严格遵守厂里的规章制度,不给工作队丢脸。”

  通过工作队牵线搭桥,巴什吐格曼村主动与泰达服装厂对接,组织有意愿的妇女开展先就业再培训活动,就业培训期间基础工资1300元,实现了培训就业齐步走。村民阿提开姆·买提托合提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缝纫技术,在村里开了一家裁缝店,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如今,巴什吐格曼村已有193户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或外出务工,其中贫困户77户,预计2018年底能创收160余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和田地区国税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将把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帮助村民出实招、办实事、得实惠,真正把“帮扶”送到村民的心坎上。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