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之星】“扶贫套餐”聚合脱贫效应

——记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新疆大学、叶城县水管总站驻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巴什亚尕其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08月07日 16:35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巴什亚尕其村有393户17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4户1228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针对人多地少、农民贫困的现状,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新疆大学、叶城县水管总站驻村工作队切实发挥自治区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通过发展蔬菜大棚、打造畜牧合作社、促进转移就业等多种措施,精准施策,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蔬菜大棚成“绿色银行”

  5月初,巴什亚尕其村大棚蔬菜长势喜人,已陆续上市销售。贫困户努尔买买提·努尔艾合买提一直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养家度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今年,努尔买买提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承包了一座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目前已挣了6000余元,成为大棚种植示范带头人。他看着陆续上市的辣子和蒜苔,情不自禁地说:“感谢党的好干部!感谢党的好政策!蔬菜大棚成了我的‘绿色银行’。”

  以前,巴什亚尕其村大部分村民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和经验,庭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第一书记艾肯巴尔和工作队商议,要利用好现有29座蔬菜大棚,既能示范带动村民学习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为此,专门聘请地县乡的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传授科学种植大棚的技术。在蔬菜上市时,驻村各支力量又多方联系农贸市场、各乡镇中小学校,还通过微信平台做宣传、拉人气,帮助大棚种植户找销路,努力将大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经测算,一座大棚可以挣9000多元,很多贫困户看到可观的收益后纷纷效仿,把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改建成了大棚,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美化了环境。

  合作经济能“抱团致富”

  村民吾斯曼·吐尔地家里有20只羊,由于管理粗放、科学育肥经验不足,经济效益一直不理想。他第一个把自家的羊放到了畜牧养殖合作社。“现在我把家里的20只羊寄养在合作社,由养殖大户专业养护、防疫,我外出务工挣钱,年底还有分红。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早日脱贫奔小康。”吾斯曼·吐尔地信心满满地说。

  针对该村人多地少、致富渠道窄的实际,第一书记艾肯巴尔和工作队在精准到户到人上下工夫,鼓励6家养殖大户建立畜牧养殖合作社,采取分户饲养和集中寄养的养殖管理模式,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引领村民抱团发展,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同时,对合作社进行常态监管,做好技术培训、饲料搭配、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销路沟通等服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致富能手为村民手把手传授牲畜养殖技术和疾病防疫知识,帮助村民提高科学养殖技能,实现持续增收。

  “现在将合作社租赁给村里的养殖大户,每年收取3-4万元的租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20户贫困户共同致富。”第一书记艾肯巴尔说。目前,全村有合作社3家,发展社员5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

  外出务工成“最佳选择”

  “在第一书记艾肯巴尔和工作队的介绍下,我进入旭日织袜厂工作,每个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工厂还给我缴纳了养老、医疗等保险,我很满意这份工作。”贫困户肉孜买提·买提尼牙孜说。

  为解决村里年轻人不愿走出去,人均收入偏低的问题,第一书记艾肯巴尔和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村民寻找务工机会,采取“送出去”方式让村民实现就业。工作队与叶城县有用工意向的园区企业对接联系,积极帮助村民在家门口找工作。

  依托庭院经济改造盘活该村彩砖厂,就地解决就业25人;成立家政服务中心,吸纳20名妇女从事托幼、照顾老人和清洁保洁等工作,让妇女们既能照顾家庭又有钱挣;引导小微企业发展,鼓励贫困户通过“十小店铺”带动10人就业;结合“万企帮千村”活动,推荐50余人到县工业园区就近就地就业。还帮助75户105名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走上了纺织工、协警、联防队、环卫保洁等工作岗位,有了固定收入。

  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崭新的生活……第一书记艾肯巴尔和工作队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精准聚焦,以壮大设施农业基地、发展畜牧养殖合作社带动产业链发展,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等多种措施加快扶贫脱贫步伐。

  谈起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一书记艾肯巴尔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带头人作用,着眼长远,引领村民走产业脱贫的路子,按照‘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夜校培训+就业+贫困户’模式,强化内引外联,促进产业经济多点开花,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