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馕饼跃上大舞台系列报道:馕品因地制宜产业化发展

2018年08月08日 09:20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热依达 吐尔松·托胡提摄影报道)新疆各族群众喜爱的日常主食——馕,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迈向主食产品加工生产的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疆内多地立足当地特色,抓紧时代机遇,纷纷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出台措施,通过扶持馕城、打馕村、馕合作社建设,努力完善馕品产业化链条。

  依托特色

  据悉,新疆馕品已达300多种,不同地区产的馕,在大小、口感、形态上也各具本地特色,借助特色闯市场,成为疆内一些地州发展馕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

  库车大馕如车轮大小,在疆内久负盛名,其颜色金黄,薄而香脆,这个直径有60厘米的库车大馕,被称为“馕中之王”。8月6日,记者从库车县了解到,该县目前有500多位传统大馕制作人,如何利用好资源,让库车大馕走上产业化道路是当地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8月7日拍摄的库车大馕城外景。

  2014年,为了把库车馕产业做大做强,库车县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占地20240平方米的库车大馕城,这座馕城由馕品制作区、馕品体验区、特色小吃区、手工艺品展销区、馕文化展示馆五部分组成,共有门店72间。馕城全部引进获得国家专利的环保馕坑烤馕,所有的馕统一冠以“库车大馕”品牌,统一进行包装、宣传和销售。库车大馕城运营4年多来,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如今库车大馕城,通过线上线下每天可出售10000个馕。

  今年,库车县又对大馕城进行了改造提升。“我们结合地方特色林果研发了核桃仁馕、鹰嘴豆馕、红枣馕、玫瑰花馕等40多个馕品种,组织聘请了本土民间艺人定时在景区内表演。为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提升城区半日游质量,我们还增加了地方名优特产品展销区、美食城品尝区等几个展区。”8月7日,库车大馕城经理刘清华说。

  同时,为了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库车大馕城采取一乡一品、一镇一品模式,引进特色民俗小吃、特色手工艺品商户入驻。家住在库车县伊西哈拉镇比加克村的热西提·依米提是“库车大馕”第五代传人。“以前我自己干,每天最多卖300个馕,自从进了大馕城后,我一天最少卖1000个馕,生意好得不得了。我还被馕城聘为技术顾问,这里都是标准化运作,既方便又卫生。”热西提说。

  抱团发展

  馕合作社的成立,为馕品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抱团发展则促进了馕品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工前行。

  吐鲁番市艾丁蔻食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馕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有员工30人,按照订单月生产30吨、70多个品种的馕,包括咔咔恰馕、旅行馕、疙瘩馕、玫瑰馕、核桃馕等。这些馕一半销售到乌鲁木齐市等疆内市场,一半销往北京、天津等内地市场。

  8月7日,库车县打馕户热比古丽·木依丁正在给游客销售自己打的大馕。

  “以前我们打馕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家和那家都不一样,成立了合作社后,我们从口感、大小、重量、种类、包装上进行了统一,还注册了商标,为我们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生意做起来了,就需要扩大生产,为此政府给我们提供了15亩地,现在厂房已经盖好了,我们要扩大招工规模,并利用好电商平台,把我们合作社生产的馕销售到全国各地,带领更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艾丁蔻食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介乃提汗·肉孜说。除吐鲁番市、库车县外,我区很多县市也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让零散的打馕户抱团发展——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打馕合作社、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茫丁乡北地东村金圆营养馕合作社、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巴合提美味馕合作社、和田地区皮山县阔什塔格镇铁热克阿勒迪村“一家亲”香馕合作社……这些馕合作社“化零为整”,帮助作坊式的生产走向标准化的流程,让馕品提质,让打馕人增收。

  电商助力

  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疆特色产品销往内地已经成为常态。作为新疆“美食名片”之一的馕,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和内地市民的热捧。除了来新疆旅游时购买一些馕品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外,拜托新疆朋友邮寄或者自己网购,成为内地消费者品尝馕的主要途径。

  “我们依托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打造了属于库车县域的公共品牌‘龟兹贡品’,该系列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在京东特色馆、天猫特色馆、县域电商平台龟兹易购等电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在宁波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积极对接了‘十城百店’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销售。”库车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运营经理徐洪军说。

  据新疆电子商务(网商)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新疆网商发展调研报告(2017),对馕成交笔数排名前35的网商进行了分析,报告称,新疆馕在网上销售的机会很大,只要做好产品的创新和售后服务,馕也会成为网上销售的主流产品之一。

  目前,新疆馕产业线上线下全方位营销体系正在建立,通过不断加快品牌化建设,未来,更多的新疆馕将走向内地,甚至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蔡薛建:借助馕文化引来八方客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宋雅文报道)8月7日晚11时,蔡薛建还在位于克拉玛依市幸福路的“馕王”馕文化店里忙碌着,他一边整理着当天发往内地的订单,一边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不少的内地游客专门到店里参观馕的制作,回到内地后,一些人还专门打电话来购买馕,今天一天仅发往内地的订单就达上千张。”

  蔡薛建是克拉玛依市本地人,通过市场调查他发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克拉玛依市民通过微信等方式从乌鲁木齐市购买了近15万个馕,这一数字让蔡薛建找到了创业的动力。

  2016年,蔡薛建决定加盟新疆本土品牌“馕王”。但与传统的打馕店不同,蔡薛建将他的打馕店装修成“馕的博物馆”,装修风格充满民族特色,市民、游客可以随意浏览展示台上摆放的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馕。

  蔡薛建介绍,店里的展示台共摆放了30多种馕,有早期的玉米馕,还有现在广受市民喜爱的核桃馕、窝窝馕、巴旦木馕等,不同时期、不同做法的馕,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

  “馕是新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很多人并不了解馕的文化,甚至很多馕大家都叫不上名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馕,我打造了这个‘馕的博物馆’,让顾客能体验到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蔡薛建说。

  除此之外,开放式的制馕流程也是蔡薛建的店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市民、游客在蔡薛建的店里,可以直接看到一个馕从和面、配料到烤制的整个制作流程。“新疆的馕在全国各地都有名气,不少人对馕的制作都感到好奇,开放式的制馕流程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也能让他们更加放心。”蔡薛建介绍道。

  如今,蔡薛建的“馕王”馕文化店生意红红火火,除了传统馕外,玫瑰花馕、苹果馕、荞麦馕、辣皮子馕等九种创新馕也深受顾客们的喜爱。“未来,我会将搜集馕的工作一直进行下去,将更多品种的馕放进‘博物馆’内,让大家了解和感受新疆馕文化,也能更好地将新疆的馕推向内地市场。”蔡薛建说。

  记者手记

  让馕品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新疆经济报记者王兴瑞

  馕是新疆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为各族群众所喜爱。近年来,我区不少地方探索将这一传统食物产业化发展,为其作为新疆特色商品走向更大市场创造了条件。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新疆馕产品要想走向市场、打出品牌、获得发展,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馕在新疆历史悠久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长期以来,作为群众的日常主食,馕的生产方式传统、简单,大部分存在于农村家庭和城市小作坊中,且大小、口味等都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基本上是打馕人各自凭借经验制作,销售大多为零售甚至街边叫卖,这显然与现代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另一角度来说,传统的打馕方式不利于环境保护,与消费者对饮食产品干净卫生的要求尚有距离,产业化发展也有助于其更加符合现代发展方式和消费需求。

  馕虽小,但其产业化发展的意义却不小。走向产业化,可以让传统的以自用为主的馕产品走向更大市场,创造更大价值自不必说,一项产业壮大所带动的众多从业人员就很可观。新疆会打馕的群众数量庞大,但很多人并未因此获得很好的收入,产业化发展可以轻易将这一群体吸纳进来,使其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中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馕产业是一项十分贴合民生,且很有必要发展壮大的产业。

  库车县的大馕城,采用更为安全卫生的制馕方式,并统一包装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每天线上线下销售量上万,在淘宝网,箱装的6个库车大馕可以卖到近百元。此外,吐鲁番等地也在积极推动馕产业发展壮大。可以说,他们为新疆馕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生动示范,对于各地打造馕产业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作为一项特色产业,馕产业发展又不能千篇一律,保持各地在发展上的差异性非常重要,要充分结合各自实际,在口味、形状、馕文化中充分展现本地风味、本地特点,这对于新疆打造整体上规模、各地有特色的馕产业具有积极意义。

  从当前来看,新疆馕产业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要走的路还很长。要继续以产业化为引领,进一步实现馕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同时,要在发展中充分与当下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旅游发展等结合,使馕产业在多产链结、多业融合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王杨 ]